罗超兰的出诊包里面总装着三样东西:给老人用的放大镜、给孩子的贴纸,还有记着患者“小习惯”的本子。她说:“记住这些,患者才敢把心交给你。”
接到李婆婆家属电话那天,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罗超兰正在和同事共同讨论直肠脱垂病例。“104岁,来不了医院”——这两个信息像块石头压在她心上。她当即翻出出诊包:“带上肛门镜、消毒设备,马上出发 ”
李婆婆家的老式单元楼没有电梯,罗超兰和同事提着笨重的器械,爬了三层楼才到达她家门口。老人蜷缩在藤椅上,脸憋得通红,肚子硬得像鼓。“婆婆,不怕哈,我们看看就好。”罗超兰蹲下来,声音放得比平时低了八度。检查时,她特意让家属拉上窗帘,“老人家爱干净,得顾着她的体面。”
几天后回访,李婆婆的孙子在电话里哽咽:“罗医生,我奶奶刚才自己解了大便,笑着说‘舒服得想唱歌’。”罗超兰放下电话,在出诊本上画了个笑脸,在旁边写道:“患者舒服,就是我们的本事。”
肛肠科诊室的墙上,贴着张特殊的“年龄谱”:从16岁的高中生到92岁的退休教师,每个名字旁都记着细节——“小王怕疼,换药时先聊两句篮球”,“李婆婆爱唠叨,听她说完再开方子”。罗超兰常对年轻医生说:“看病不是修机器,得把病人当人看。”
这些年,罗超兰的出诊包换了三个,里面总装着三样东西:给老人用的放大镜,给孩子的贴纸,还有个小本子,记着患者的“小习惯”。同事笑她“记性太好”,她却说:“记住这些,患者才敢把心交给你。”
傍晚的诊室,夕阳透过窗户落在罗超兰的白大褂上。她整理着病历,忽然抬头对年轻医生说:“你看,病人来医院都是为了好好活着。我们能做的,就是让病人‘好好活着’,少点痛苦,多点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