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若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下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糖尿病护理小贴士,帮助患者科学管理病情,远离并发症。
饮食管理
把控热量,均衡营养
根据自身年龄、性别、体重及运动量,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并合理分配到三餐中。肥胖患者需适当减少热量摄入,逐步减轻体重。优先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粗粮,以及绿叶蔬菜、豆类等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食用精制糖、蜂蜜、甜点等高糖食物。
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比例。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脂肪以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脂肪摄入;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总热量的50 ~60 。
少食多餐,规律进食。将每日三餐拆分为5~6餐,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因饥饿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运动管理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可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60分钟。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 ~70 )为宜。
避免在空腹或餐后立即运动。一般建议在餐后1~2小时运动,此时血糖相对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若血糖低于5.6mmol/L,可适当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运动后也要观察血糖变化情况。
用药管理
遵医嘱用药,切勿擅自调整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和剂量使用,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不同的降糖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患者要了解所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生。
注射胰岛素时要选择合适的部位,如腹部、大腿外侧等,并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或萎缩。同时,要正确储存胰岛素,未开封的胰岛素需冷藏保存,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下保存。
血糖管理
定期监测,掌握血糖动态
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或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增加监测次数,如每天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
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采血方法正确、血糖仪校准准确。同时,要记录每次监测的血糖值及监测时间。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10.0mmol/L,若血糖持续超出正常范围,应及时就医。
并发症预防
早发现、早干预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发现并干预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观察是否有视网膜病变;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监测肾脏功能;定期检查足部,查看是否有足部畸形、溃疡等情况。
每天用温水洗脚,水温不宜过高,洗脚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间。避免赤足行走,选择宽松、舒适的鞋袜,防止足部受伤。若发现足部出现伤口、感染等情况,及时就医。
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
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血糖调节,导致血糖升高。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会导致血糖波动,患者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过量饮酒会影响血糖控制,增加肝脏负担。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