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胆囊炎病人的康复护理
□王小娟 王一菲

       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多由胆囊结石、感染或胆汁淤积引发,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急性发作时需及时就医,而康复期的科学护理对预防复发、恢复胆囊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饮食调整、生活方式优化、定期复查三方面,为胆囊炎人群提供系统化的康复指南。

       合理调整饮食

       胆囊炎康复期的核心在于减轻胆囊负担、促进胆汁正常分泌,需严格遵循“低脂、高纤维、规律饮食”原则。

       日常需控制脂肪摄入,避免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蛋糕等高脂食物,每日脂肪供能占比不超过25 ,优先选择橄榄油、鱼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猪油、黄油等饱和脂肪的摄入;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食用燕麦、糙米、菠菜、西蓝花、苹果、香蕉等全谷物、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汁淤积,但需避免过量食用豆类、洋葱等易产气蔬菜以防腹胀;饮食模式上应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每日分5~6餐且每餐七分饱,尤其避免晚餐过晚或过饱,以降低结石风险。

       此外需严格忌口酒精、辛辣食物、浓茶、咖啡等刺激胆囊收缩的食物,并谨慎食用蛋黄、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柑橘、醋等酸性食物以及冰镇饮料、生鱼片等生冷食物。

       改变生活方式

       胆囊炎康复期是重塑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需从多维度构建科学的生活管理体系。

       在运动调节方面,建议每周开展3~5次快走、游泳或瑜伽等中等强度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通过温和有氧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速胆汁代谢与更新,但需严格规避举重、冲刺跑等易引发腹压骤增的剧烈运动,防止胆囊受到机械性刺激。

       作息管理需遵循生物钟规律,保证每日7~8小时优质睡眠,夜间23点前入睡有助于维持胆汁分泌的昼夜节律,配合每日10~15分钟的深呼吸训练或正念冥想,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缓解焦虑情绪对胆囊平滑肌的痉挛性刺激。

       体重控制应遵循“渐进式可持续”原则,通过均衡膳食搭配规律运动实现每周0.5~1公斤的安全减重速率,避免极低热量饮食导致的胆汁成分改变,防止胆固醇过饱和形成结石。

       着装选择上需优先考虑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束腰裤、塑身衣等对腹腔的持续性压迫,确保胆囊在舒张状态下完成胆汁储存与浓缩功能。临床追踪数据显示,持续践行上述健康生活方式6个月以上的人群,其胆囊炎年复发率较治疗前下降42.7 ,且伴随消化功能改善、代谢指标优化等综合健康获益。

       定期复查与长期监测

       胆囊炎康复绝非治疗的终点,而是开启终身健康管理的关键转折点,需要构建“治疗-监测-预防”三位一体的系统性管理框架,形成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防控闭环。

       在药物治疗维度,必须树立“全方位管理”理念:对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熊去氧胆酸等溶石药物需持续规律服用6~12个月,通过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实现结石溶解,此过程中若擅自停药易导致结石再生;感染性胆囊炎人群则需严格遵循抗生素的“足量足疗程”原则,即使临床症状消退后仍需完成7~14天的巩固治疗,避免因细菌未彻底清除引发慢性胆囊炎或胆道感染反复。

       这种规范化的药物治疗策略,本质是通过药物干预重建胆汁成分的动态平衡,为胆囊黏膜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在监测体系构建方面,需建立“定期评估+动态追踪”的双重机制:建议每6个月进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胆囊壁厚度(正常≤3mm)、毛糙程度及结石数量以及大小变化,这些指标能直观反映胆囊炎症的消长趋势;同步检测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通过胆汁酸代谢相关酶学的动态变化,评估肝脏处理胆汁的能力与胆囊排泄功能的协同状态。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