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阴阳调和+顺应自然 老年人换季穿衣有原则
□李娅

       在传统养生观念中,“春捂秋冻”是一句被广泛流传的俗语,其核心思想是春季不要急于脱衣,而秋季不要急于添衣。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阴阳调和”和“顺应自然”的理念,但是否适合老年人,以及如何科学地应用这一原则,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探讨。

       科学依据与适用性

     “春捂秋冻”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季人体血管仍处于收缩状态,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此时适当多穿衣服有助于身体适应气温变化,避免因忽冷忽热引发疾病,如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适当减少衣物可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免疫力,预防冬季疾病的发生。

       然而,这一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尤其是散热调节能力减弱,盲目遵循“秋冻”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引发健康问题。例如,老年人容易因寒冷诱发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特别是在气温骤降时,遇到寒冷刺激的时候,老年人可能引起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因此,老年人在换季时应更加注重保暖,避免过度依赖“秋冻”理念。

       老年人换季穿衣的科学方法

       因人而异,适度调整:“春捂秋冻”强调的是逐步适应气候变化,而不是一刀切。老年人应根据天气变化和个体体质灵活调整衣物。例如,春季可以采取“捂中有动”的方式,通过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应当注意衣物的增减。秋季则应避免骤然减少衣物,而是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整,避免身体受凉。

       保暖重点,避免局部受凉:老年人在冬季和秋季应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背部和脚部。这些部位的保暖可以有效防止寒气侵入体内,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应避免穿着过于厚重的衣物,以免增加身体负担。

       科学“秋冻”:秋季适当冻一冻是有益的,但需适度。老年人可以减少单件衣物的厚度,但不宜完全脱去保暖衣物。例如,可以先脱掉外层的厚衣服,再保留一件薄外套,以保持身体凉而不寒。

       关注健康状况:对于有慢性病或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应更加谨慎。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尽量避免在寒冷的天气情况下过多暴露于户外环境中,避免引发病情恶化。

       老年人换季穿衣的“黄金法则”

       循序渐进,避免骤然变化:春季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季不要急于增加衣物,而是根据气温变化逐渐调整保暖重点,避免局部受凉;头部、颈部、背部和脚部是保暖的关键部位,应特别注意。

       因人而异,科学调整: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灵活调整衣物厚度,避免盲目遵循“秋冻”或“春捂”。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在春季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关注健康,避免过度寒冷:对于有慢性病或体质较差的老年人,要避免在寒冷天气下过多暴露于户外环境中,避免引发健康问题。

       结语

     “春捂秋冻”作为一种养生方法,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其适用性需因人而异。老年人在换季时应更加注重保暖和健康,避免因盲目追求“秋冻”而引发健康问题。科学的穿衣原则应以适度调整、保暖重点和循序渐进为核心,从而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健康。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