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西医结合 促哮喘患者自由呼吸
□黄立恒

       哮喘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限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哮喘患者提供了一条更全面的康复路径,通过发挥两者优势,帮助患者减少发作频率、改善临床症状,逐步实现自由呼吸的康复目标。

       哮喘:一种复杂的气道慢性疾病

       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这种慢性炎症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而是与免疫功能紊乱、气道敏感有关。哮喘的发作具有突发性和反复性,轻度发作时可能仅表现为咳嗽或轻微胸闷,严重时则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治疗:快速缓解与长期控制

       西医在哮喘治疗中注重快速缓解急性症状和长期控制慢性炎症,通过药物和规范化管理减少发作。

       缓解急性发作的药物:哮喘急性发作时,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这类药物能快速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改善呼吸困难,通常通过吸入方式给药,起效迅速。

       控制慢性炎症的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气道慢性炎症的核心药物,能减轻气道黏膜水肿和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需要长期规律使用。

       其他辅助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联合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白三烯调节剂等药物,部分患者还需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诱发因素后采取避免接触或脱敏治疗。

       急性加重的处理:当哮喘急性加重,常规药物无法缓解时,需及时就医,可能通过静脉使用激素、吸氧等方式治疗,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避免病情恶化。

       中医治疗:整体调理与扶正祛邪

       中医将哮喘归为“哮病”“喘证”范畴,认为其发病与“痰饮内伏”“肺脾肾亏虚”有关,治疗注重辨证论治,标本兼顾。

       发作期:哮喘发作时,中医认为多为“邪气犯肺”,治疗以宣肺平喘、化痰降逆为主。若表现为咳嗽气喘、痰黄黏稠、口渴,多属“热哮”,常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方药;若表现为喘促气急、痰白清稀、怕冷,多属“寒哮”,常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药。

       缓解期:哮喘缓解期,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脏腑功能,减少复发。肺气虚者表现为气短乏力、易感冒,需补肺益气;脾气虚者表现为食欲不振、痰多,需健脾化痰;肾气虚者表现为腰膝酸软、动则气喘,需补肾纳气,通过调理肺脾肾,增强机体抵抗力。

       外治疗法辅助:中医外治法在哮喘治疗中也有独特作用,如针灸能调节气道功能,缓解痉挛;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刺激特定穴位,起到温阳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寒哮患者,能减少冬季发作频率。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升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根据病情阶段和患者特点,有机融合两者优势,实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急性发作期:以西医治疗为主,快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缓解症状,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使用化痰平喘的中药或针灸,帮助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胸闷、咳嗽等不适,缩短发作时间。

       缓解期:以中医调理为主,通过中药、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改善体质,减少痰饮生成,增强肺脾肾功能;同时坚持西医的长期抗感染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控制气道慢性炎症,两者结合能降低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应对特殊人群:对于儿童哮喘患者,中西医结合可减少长期使用激素的副作用,通过中药调理和外治法增强免疫力;对于老年哮喘患者,结合中医补肾纳气、健脾化痰的方法,能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处理并发症:哮喘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兼顾这些并发症,通过整体调理减少过敏反应,从根源上降低哮喘发作风险。

       哮喘患者的日常管理要点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日常管理对哮喘控制至关重要,需从生活细节入手。如:规范用药与监测,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烟雾、刺激性气味;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清淡饮食,三餐规律;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等。(绵阳盐亭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