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装了心脏起搏器 还能不能运动
□王元肖 吴绍萍

       心脏起搏器,这个被称为“心脏电子守护者”的小装置,正在改变全球数百万患者的生活。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心脏起搏器植入量已突破100万台,其中中国患者占比显著提升,年植入量达到15万台以上。这个火柴盒大小的精密设备,通过电脉冲刺激帮助心脏维持正常跳动,主要用于治疗心动过缓和预防心脏骤停。

       然而,一个困扰着众多患者的核心问题始终存在:“装了起搏器后,我还能像以前一样运动吗?”

       患者的真实困惑

       在临床随访中,医生最常听到的三大疑问是:“打羽毛球会不会把导线震松?”(担心机械性损伤);“健身房里的器械都会发射电磁波,会不会干扰起搏器?”(电磁环境担忧);“医生只说不能剧烈运动,那到底什么算‘剧烈’?”(运动强度界定模糊)。

       医学界的共识

       最新研究证实(2024年《循环》期刊),运动不是禁忌,规律运动可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死亡率。但需规避三大风险:机械性损伤(如电极脱位率约0.5 ~1.2 )、电磁干扰事故(年发生率约0.3 ,但后果严重)、运动强度失控(超出心脏代偿能力)。

       常见误区释疑

       误区1:极端化认知——要么完全不动,要么过度运动

       典型案例:杭州某三甲医院记录显示,约23 的患者术后陷入“运动恐惧”,导致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相反,某马拉松爱好者术后2个月强行参赛,引发导线轻微脱位(需二次手术)。

       科学解释:起搏器植入后3~6个月是电极固定的关键期,此期间需要避免上肢过顶动作(如打网球);控制胸廓剧烈扭转(如打高尔夫)。

       误区2:忽视电磁环境中的“隐形杀手”

       高危场景包括:医疗场景,如MRI检查室(非兼容设备会引发过热风险)、电外科手术(电刀可能被误识别为心跳信号);日常生活,如将手机直接贴在起搏器位置(SAR值>1.6W/kg的设备需警惕)、健身房大型电机设备旁(建议保持1米以上距离)。

       2024年新变化:最新一代起搏器已具备抗干扰能力提升300 (可抵御3T磁场)、无线充电技术(避免经皮导线损伤)。

       误区3:忽视个体化差异的“一刀切”运动

       关键影响因素

       起搏器类型:单腔/双腔/CRT。

       基础心脏病程度:如心衰患者需更严格限制。

       植入时间:<3个月需特别谨慎。

       运动风险评估

       低风险:步行、太极,术后2周起。

       中风险:游泳、骑车,术后3个月起。

       高风险:球类、滑雪,需个体化评估。

       科学运动方案(2024最新指南)

       分阶段运动计划

       阶段1(术后0~6周):每日步行(从10分钟逐步增至30分钟);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

       阶段2(6周~3个月):加入低强度有氧(如固定自行车);开始轻度抗阻训练(<1kg哑铃)。

       阶段3(3个月后):可尝试游泳(避免蝶泳);引入平衡训练(预防跌倒)。

       紧急情况处理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突发心悸或头晕、植入部位异常疼痛和不明原因疲劳。

       给患者的实用建议

       制作“运动日志”记录每日运动量;参加医院举办的“心脏康复训练营”;每季度进行“运动负荷测试”评估。

       起搏器不是生命的限制器,而是安全的保障。科学认知和个体化管理,才能让这颗“电子心脏”真正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重庆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