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沟通模式
□陈雪惠

       在医院,护士和医生常遇到患者不耐烦或抗拒的情况。这通常不是故意对抗,而是患者需求和情感未被理解的表现。改变沟通方式,从劝服到倾听,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沟通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传统“劝服”模式的局限性

       医疗护理沟通传统上以“劝服”为主,医护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向患者传递信息,期望患者遵循医嘱。这种做法确保了医疗流程的标准化和效率,但忽略了患者的情感需求,将患者仅视为执行医嘱的对象,未充分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在面对复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说明时,可能因医护人员的强势劝服而不敢提问,这导致他们对治疗理解不充分,影响了后续的配合度和治疗效果。

       通过“倾听”打开沟通新大门

       与“劝服”模式不同,以“倾听”为核心的护理沟通模式,将患者置于中心位置,把患者看作具有独立思想、情感和选择权的个体。当患者出现拒绝配合的情况时,医护人员不急于纠正或反驳,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耐心倾听患者拒绝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些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可能是患者对治疗的副作用心存担忧,也可能是康复训练的强度超出了身体承受能力,还可能是经济负担、家庭因素等外部原因影响了治疗决策。只有深入倾听,才能精准把握患者的真实需求,为后续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儿科护理中,小患者常抗拒打针吃药。传统做法是医护人员和家长联合“哄骗”或强制治疗,这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和抵触,可能留下对医院的不良印象。采用“倾听”模式,护士会蹲下询问孩子害怕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讲故事转移注意力或让孩子参与治疗准备,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更愿意配合治疗。

       再如,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张先生,被诊断为早期肺癌,医生建议他进行手术切除病灶。然而,在沟通手术方案时,张先生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坚决不同意手术。按照传统“劝服”模式,医生可能会反复强调手术的必要性、成功案例以及不手术的严重后果,试图说服张先生接受手术。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变张先生的态度,反而让他更加焦虑和抵触。

       后来,负责张先生的护士采用了“倾听”模式。她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和张先生坐了下来,轻声询问他拒绝手术的原因。张先生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但在护士温和而耐心的引导下,他终于说出了内心的担忧。原来,张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担心手术会有风险,万一出现意外,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张先生还担心手术费用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护士将他的担忧反馈给医生后,医生调整了沟通方式,解释了手术风险和应对措施,并联系社会工作部门为他申请医疗救助。医生还安排了康复患者与张先生交流经验。经过沟通,张先生同意手术,手术顺利,他也在医护人员照料下逐渐康复。

       实现“倾听”模式的有效方法

       培养积极倾听的习惯:在与患者沟通时,医护人员会保持专注,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等方式给予患者回应,不随意打断患者的话语,让患者充分表达内心想法。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信息,如表情、肢体动作等,这些细节往往能传递出患者言语之外的真实情绪和感受。

       运用共情技巧:共情是“倾听”模式的关键要素。医护人员会尝试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当患者因病情反复而感到绝望时,医护人员可以说:“我能明白您现在有多无助,如果我处于您的情况,可能也会感到非常难过。”这种共情的表达能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提供充分信息与自主选择权:医护人员在向患者说明治疗方案和检查项目时,会使用易懂的语言,全面介绍治疗目的、预期效果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副作用。这帮助患者基于充分了解做出自主决策,尊重了他们的权利,并提升了对治疗的认同和配合。

       结语

       拒绝不是对抗的开始,而是沟通的新起点。在医疗护理中,应放弃“劝服”思维,采用“倾听”建立医患桥梁。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构建温暖、高效的沟通模式,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康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