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阴道出血是许多准妈妈最担忧的突发状况之一,其中前置胎盘是导致无痛性反复出血的常见原因。这种妊娠期并发症虽发病率仅为0.24 ~1.57 ,但若未及时识别与处理,可能引发严重出血、胎儿窘迫甚至危及母婴生命。本文将从病因、症状、危害、诊断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全面解析这一孕晚期“高危因素”。
病因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损伤。多次刮宫、剖宫产史或子宫肌瘤剔除术等手术,导致子宫内膜血管形成不良,胎盘为获取更多营养而向子宫下段延伸。
胎盘面积过大。多胎妊娠或出现副胎盘时,胎盘面积超出子宫体部承载范围,被迫向子宫下段扩张。
受精卵着床延迟。受精卵抵达子宫腔时,子宫体部已无合适着床位置,被迫在子宫下段或宫颈口着床。
辅助生殖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可能增加胎盘附着异常风险。
临床表现与识别
出血时间与量。初次出血多发生于孕28周后,初次出血量通常较少,血液凝固后可能暂时停止;但随着子宫下段拉伸,出血常反复发生,且出血量逐渐增多。完全性前置胎盘出血时间更早、更频繁,边缘性前置胎盘出血可能延迟至临产时。
伴随症状。贫血与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孕妇贫血,严重者出现头晕、乏力、心率加快等休克前期症状;胎位异常:前置胎盘阻碍胎头下降,导致臀位、横位等异常胎位发生率增加,腹部触诊时胎先露部高浮;胎盘杂音:在耻骨联合上方可听到胎盘血流声,但需专业医生听诊确认。
对母婴健康的威胁
对孕妇的威胁:大出血与休克——前置胎盘剥离面血管丰富,出血速度快,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感染——反复出血,细菌经阴道上行侵入靠近宫颈外口的胎盘玻璃面,易继发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败血症等;医源性早产——为控制出血,常需提前终止妊娠,增加早产儿并发症风险。
对胎儿的威胁:胎儿窘迫与死亡——胎盘剥离导致胎儿缺氧,严重时可致胎死宫内;早产儿并发症——早产儿因肺、脑等器官发育不成熟,易患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脑瘫等。
诊断与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前置胎盘的“金标准”。通过经腹或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胎盘位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孕晚期超声检查准确性更高,但需注意膀胱充盈程度对结果的影响。
磁共振成像(MRI)。在超声无法明确胎盘位置时,MRI可提供更详细的胎盘与宫颈关系图像,尤其适用于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者。
胎心监护。出血时需监测胎心变化,评估胎儿是否缺氧。
应对措施与治疗
紧急处理。立即就医:一旦发生无痛性阴道出血,应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车,避免站立或行走加重出血。抑制宫缩:使用硫酸镁、利托君等药物抑制宫缩,减少出血风险。纠正贫血:口服铁剂或输血治疗,维持血红蛋白水平。
期待治疗。适用情况:孕周<36周、胎儿存活、阴道出血量少、孕妇生命体征平稳时,可采取期待治疗延长孕周。措施:绝对卧床休息(左侧卧位)、避免性生活及剧烈运动、定期超声监测胎盘位置变化、预防感染。
终止妊娠。剖宫产指征:完全性前置胎盘、反复大量出血、胎儿窘迫、孕周≥36周时,需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风险:前置胎盘剖宫产易发生大出血,需提前备血、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必要时行子宫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术。
预防与日常管理
高危人群筛查。有剖宫产史、多次流产史、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者,孕早期需通过超声确认胎盘位置。
定期产检。孕28周后每2周产检一次,重点监测胎盘位置及胎儿发育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提重物、长时间站立,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诱发出血。
心理支持。前置胎盘孕妇常因出血产生焦虑,需家人陪伴及医护人员心理疏导。
结语
前置胎盘虽凶险,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管理和及时干预,绝大多数母婴可转危为安。准妈妈们需重视孕晚期阴道出血这一“高危信号”,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就医并配合治疗。愿每一位准妈妈都能平安度过孕期,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阳朔县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