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众多科室里,病理科低调静谧,鲜少直接接触患者,却每日与疾病正面交锋。显微镜下,一幅普通的宫颈细胞图像,或许关乎一位女性未来十年的健康走向。在宫颈癌防治中,病理科医生宛如无声哨兵。本文将带您走进显微镜后的世界,探寻宫颈癌筛查,了解其如何成为改变命运的“前哨战”,助力女性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健康。
为什么宫颈癌能被“筛”出来
这得益于宫颈癌独特的“癌变长跑”特性。绝大多数宫颈癌(>95 )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但感染HPV≠得癌。从感染到真正癌变,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宫颈上皮细胞会经历一系列形态学上的渐变,称之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阶段就是关键的“癌前病变”窗口期。此时发现并干预(如LEEP刀、冷冻等),治愈率极高,能有效阻断癌症进程。
宫颈癌筛查“利器”有哪些
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显微镜下的第一道防线
宫颈TCT检查是筛查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简单说,就是妇科医生在宫颈处刷取一些脱落的细胞样本,然后通过特殊技术处理后制成玻片,交给病理科医生来分析。在显微镜下,通过对细胞形态的判断,医生可以初步识别出问题,进而提出下一步建议。
TCT报告上常见的术语解释如下——
NILM(未见异常细胞):正常结果,不用担心。
ASC-US(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细胞有轻度异常,通常需要联合HPV结果评估。
LSIL(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提示可能为CIN1,大多与一过性HPV感染相关。
H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提示CIN2或CIN3,需进一步阴道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认。
AGC(非典型腺细胞):提示宫颈腺体存在异常,需要进一步评估。
癌:若发现癌细胞,意味着已经是明确恶性病变,需要立即治疗。
HPV检测:病毒的“影子检测器”
如果说TCT是形态学的“显微镜”,HPV检测则是分子生物学的“雷达系统”。它不看细胞形态,而是直接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型HPV病毒DNA。高危型HPV有10多种,其中16型和18型是与宫颈癌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亚型。
当HPV检测阳性时,并不等于已经患癌,而是提示存在潜在风险。根据检测结果分层管理,可以精准地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做TCT检查、阴道镜检查或取样活检。尤其在宫颈癌疫苗未覆盖人群中,HPV筛查能起到重要的“早预警”作用。
宫颈癌筛查发现异常怎么办
拿到异常报告(如HPV阳性、ASC-US、LSIL、HSIL等),请不必过度恐慌,但务必高度重视。这就像发现了一个“可疑信号”,需要进一步排查。
如果结果是ASC-US、LSIL、HSIL等细胞学异常,或HPV16/18阳性,临床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引导下,医生会对宫颈可疑部位实施靶向活检或宫颈管搔刮,进行组织学检查,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随访、物理治疗、LEEP、锥切或更大范围手术等)。
给女性朋友的重要建议
重视筛查,按时检查:请遵循医生建议的筛查起始年龄(一般25岁)和间隔时间(3年或5年)。规律筛查是拦截宫颈癌最有效的盾牌。
理解报告,莫要慌张:“异常”报告不等于癌症。它只是一个信号,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请务必拿着报告,与您的妇科医生充分沟通后续方案。
活检不可怕,诊断意义大:如果医生建议活检,请不要因恐惧而拒绝。活检是获取明确组织学诊断的关键步骤,对制定正确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疫苗+筛查,双重保障: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别,也无法清除已有的感染或病变。
信任流程,科学应对:从取样到细胞学、HPV检测,再到可能需要的活检和组织学诊断,这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流程。我们病理科医生始终秉持专业、审慎、负责的态度,在微观世界里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显微镜下的方寸之地,承载着生命的千钧重量。每一次细致的阅片,都是对健康的郑重承诺。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让病理医生有机会在疾病的最早期“吹响哨声”,为您赢得最宝贵的治疗时机和最佳的治疗效果。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