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大多数人面对看似简单的心电图都有些束手无策,起起伏伏的波形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根本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想要读懂心电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本篇文章将教会大家如何读懂心电图。
了解心电图上的各种数值
心电图记录纸
心电图检查数据会被记录在布满方格的纸上,想要读懂心电图,首先要了解这些方格的含义。记录纸是由横竖各1mm的方格所组成的,每条细线间隔1mm,每5个小格组成一条粗线,横竖粗线又构成了大方格。心电图记录纸的标准移动速度为25mm/s,也就是说,每个横向的小细格代表了0.04s,每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为0.2s。每外加1mV电压时,基线就准确抬高10小格,因此每个小横格代表了0.1mV,每个大格则代表0.5mV,两个大格就代表了1mV。
心电图上的各种波形
P波:代表的是心房除极的过程,P波的前半部分记录的是右心房的激动,中间部分记录的是左、右心房的共同激动,后半部分则代表左心房的激动。P波在肢体导联小于0.25mV,在胸导联小于0.2mV。如果心电图上出现P波异常,通常提示心房存在病变。
P-R间期:在心电图上代表一个时间段,指的是从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这段时间。正常范围在0.12s~0.20s,如果P-R间期延长或缩短,则提示患者心电传导出现异常。
QRS波群:在心电图上代表心室除极的过程和所用的时间。如果心电图上形态异常或时限异常,则提示患者的心室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ST段:是指从S波的止点到T波的起点之间的距离,代表的是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正常情况下,肢体导联中ST段可以较等位线抬高0.1mV,也可以略低,但不低于0.05mV。胸前导联V1-V3中,ST段也可以抬高最多达0.3mV,V4-V6中抬高不超过0.1mV,但所有的胸前导联不应该低于0.05mV。超出范围则提示异常。
T波:指的是QRS波群后一个较矮的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压变化。T波高尖提示高钾血症,T波低平或倒置则表明心肌缺血。
QT间期:指的是从Q波的起点到T波的终点所用的时间,在心电图上代表心室除极开始到复极完毕所用的全部时间,正常情况下应该在0.32s~0.44s之间。
如何读懂心电图
第一步:观察心电图
当受检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心脏的活动会被仪器识别到,仪表上的曲线就会开始上升至最高点,这叫作峰值。随后线会不断下落,直至最低点,这叫作负峰值。当检查完毕后,受检者可以在纸质图表上看到心脏活动的记录。
第二步:看心跳时间是否正常
两次心跳时间短的波段叫作P波,一般是正负峰值出现之前的一小段比较平稳的波形。正常情况下,P波<110ms,也就是占3~4小格。P波的时长应该是相当稳定的,如果时长变化较多,则表明受检者出现了异常心跳。正负峰值后出现的一个小小的隆起,则是T波,是心跳的结尾,也代表着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第三步:观察波峰
在心电图上找到相邻的两个相同的波峰,受检者可以数一数这两个波峰之间的间隔是多少大格,通常相邻的两个相同的波峰之间间隔为3~5个大格左右。这个波峰也叫作R峰,而这整个一段尖峰则为QRS波群,代表着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第四步:计算心率
根据观察到的图,用300除以两次峰值之间的大方格数,例如两个峰值之间间隔3个大方格,那么就是300除以3,得到100BPM。这个就是每分钟的心跳数。如果找不到相同的相邻的两个波峰,也可以数一下6秒内有几个R峰,然后用得到的数字乘以10,就可以得到大致的心率。
如果QRS波群、P波、T波都没有异常,间隔也合理,那么就是正常心脏的活动。但如果P波和R峰之间间隔过长,则是出现了房室传导阻滞。如果QRS波群跨度超过0.12秒,则出现了束支传导阻滞。如果P波完全没有,而是弯弯曲曲的不规则曲线,并且伴有不规则心跳,则是出现了心房纤维性颤动。
如果检查完毕后,受检者发现了心电图有异样,应该及时交给专业医师进行解读,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心脏是否正常,以便采取后续的诊疗手段。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