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无菌鸡蛋 生吃真的有必要吗
□吴月秋

       近年来,一种号称“可以生吃”的无菌鸡蛋悄然走红。在日料店,溏心蛋和生鸡蛋拌饭成为网红吃法;在社交媒体上,美食博主们展示用无菌鸡蛋制作的冰激凌和提拉米苏。这种可以生食的鸡蛋价格通常是普通鸡蛋的3~4倍,包装上印着“沙门氏菌未检出”“日本技术”等醒目标签,甚至附有实验室检测报告。但无菌蛋真的绝对无菌吗?这场关于鸡蛋的消费升级,究竟是食品安全的技术突破,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游戏?

       无菌鸡蛋真的无菌吗

       所谓无菌鸡蛋,主要通过两种技术实现:巴氏消毒和无菌环境生产。巴氏消毒法是将鸡蛋在60℃左右浸泡3~5分钟,可杀死90 以上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但这种方法对耐热的芽孢杆菌几乎无效。而无菌环境生产则要求从鸡苗、饲料、空气到包装的全流程控制——这相当于给鸡建造“无菌病房”,但这种饲养条件目前国内尚难以大规模用于鸡蛋生产。

       商家宣传的“无菌”实为文字游戏。某品牌无菌蛋的检测报告显示,其“菌落总数≤100CFU/g”,虽远低于普通鸡蛋,但距离医学定义的“无菌”仍有差距。更关键的是,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无法通过常规培养法检出,而蛋壳表面有许多微孔可能成为细菌的潜入通道,细菌潜入蛋壳内,可避免被巴氏消毒法杀灭。因此,与其说是“无菌鸡蛋”,称其为“少菌鸡蛋”更为准确。

       营养价值是否更高

       这是许多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无菌鸡蛋最吸引人的宣传点无疑是其“生吃能够保留完整营养”的卖点。然而,科学研究和具体数据却揭示了另一番景象:实际上,煮熟的鸡蛋在蛋白质吸收率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具体来说,水煮蛋的蛋白质吸收率可高达91 ,而相比之下,生鸡蛋的蛋白质吸收率仅为55 。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生鸡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成分,会显著阻碍蛋白质的分解过程,从而降低蛋白质的吸收效率。

       此外,生鸡蛋中还含有一种名为抗生物素蛋白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对维生素B7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如果长期坚持生吃鸡蛋,可能会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缺乏,进而影响整体的营养均衡。因此,尽管无菌蛋在生吃时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煮熟的鸡蛋在营养吸收方面更为优越,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体对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需求。

       安全有隐忧

       即使是最严格的无菌鸡蛋,也存在两大风险:一是保质期陷阱,包装标注的“可生食期限”(通常7~10天)是基于理想储存条件。实际运输中若温度波动,细菌感染风险则大幅上升。二是检测盲区:现行鸡蛋致病菌的检测主要针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但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同样可能通过蛋壳微孔侵入,而未被列入常规检测项目中。

       食品安全简单更可靠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无菌鸡蛋推广的成本效益比失衡。一套无菌鸡蛋生产线投入超千万元,但仅能将沙门氏菌感染风险从0.02 降至0.005 。相比之下,煮熟鸡蛋的成本几乎为零,风险归零。我国目前尚无“可生食鸡蛋”国标,商家执行的团体标准中,菌落总数允许≤10000CFU/g,而国标GB2749-2015对普通鸡蛋的要求是≤50000CFU/g,差异并不显著。作为普通消费者,更理性的选择或许是,日常食用购买普通新鲜鸡蛋,全熟烹饪后食用;若需制作溏心鸡蛋,选择出厂5天内、真空包装的无菌鸡蛋,并冷藏保存。

       无菌鸡蛋的悄然走红,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代人对舌尖安全与味觉享受的双重追求。但最传统的烹饪方式,依然是应对细菌最有效的方式。在食品安全领域,有时候最贵的并非最好的,而最简单的往往最可靠。下次面对那颗标价3元的无菌鸡蛋时,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它能生吃吗”,而是“生吃真的有必要吗”?(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