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卫生管理 守护健康的“动力引擎”
□雷雅杰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走进医院看病,顺畅的就诊流程、有序的医疗环境或许并未引起特别注意。社区组织的健康体检、卫生宣传活动,也似乎只是生活中的寻常之事。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背后,卫生管理正像一台动力引擎,持续而有力地推动着整个医疗卫生体系高效运转,默默守护着大众的健康。

       卫生管理融合了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制定并落实卫生政策、不断优化卫生服务流程等方式,全面提升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质量与效率,最终实现保障公众健康的目的。其触角涉及医疗卫生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国家卫生政策制定与实施,到微观的医院科室日常运营管理;从各类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规划,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都离不开卫生管理的支撑。

       卫生管理内容广泛。医保政策调整、分级诊疗推进等都是其体现。例如,将更多治疗重大疾病、慢性病的特效药物纳入医保目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既能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压力,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又能有效引导患者优先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均衡分配。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也是宏观卫生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让大型医院能集中精力处理疑难重症,基层医疗机构则承担起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和健康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

       医疗机构管理是关键。医院运营涵盖行政、医疗质量、人力、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保障部门协同,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建立控制体系规范诊疗,比如:临床路径管理可提高质量、减少费用;人力管理合理配置医护人员;财务管理保障资金合理使用。

       公共卫生管理不可或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通过开展常态化的疾病监测、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与传播。以疫苗接种为例,我国广泛推行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有效预防了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等多种严重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极大地降低了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筑起了坚实的屏障。健康教育能引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风险。

       卫生管理作用重大。从服务质量看,它能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挂号、缴费等环节排队时间;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病历共享、在线挂号和结果速查,提升患者满意度;通过建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促使医疗机构改进服务、提升技术,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服务。在疾病防控方面,其健全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能及时发现风险、协调资源;对慢性病,通过示范区建设、早期筛查干预、建立健康档案和随访指导,提高管理控制率,降低致残致死率。在资源配置上,卫生管理部门通过科学规划,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加大对偏远地区投入,改善基层设施、配备设备、培养人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卫生管理面临挑战与机遇。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多,要求关注特殊群体需求;信息技术发展为其带来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能助力医疗服务提升,卫生管理部门需适应变革,提升效能。卫生管理作为守护健康的核心动力,未来将不断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需要我们共同关注与支持。 (广元市医学技术和卫生人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