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调控内分泌 体重管理更给力
□陈韵吉

       本期嘉宾:

       郑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四川省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四川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成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专委会委员,成都市新都区内分泌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成都高新医学会西部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

     “三月四月不减重,五月六月徒伤悲”,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许多爱美人士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减肥季”。近日,医院减重门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为此,记者来到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请郑莎医生为大家传授体重调控的“秘籍”。

       体重受多种因素影响

       据郑莎介绍,从内分泌代谢角度看,体重其实是多种激素和身体机能紧密协作的结果。胰岛素堪称“能量调度官”,正常情况下,它精准调控血糖,多余的糖分会被合理分配,或储存为能量,或按需消耗。“如果胰岛素分泌乱了套,外周组织还产生抵抗,就像物流系统瘫痪,脂肪合成会失控,肥胖症就可能悄然来袭。”

     “情绪变化对体重也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当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时,就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皮质醇激素大量涌出,它就像个“馋虫制造机”,让人食欲大增。此外,压力还会降低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使身体代谢进一步紊乱。再加上熬夜成风,年轻人长期睡眠不足,胃饥饿素、瘦素等失衡,进食欲望高涨,能量消耗却变少,体重自然就往上蹿。

       肥胖背后潜藏健康危机

     “肥胖可不只是外形上的困扰,它背后潜藏着诸多健康危机。”郑莎医生严肃地指出。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成年人患上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224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大幅攀升。

       拿糖尿病来说,超重和肥胖堪称“罪恶之源”,是糖尿病前期和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肥胖程度越高,患病概率越高。而且,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更难控制,还容易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反之,积极减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恶化,甚至缓解部分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内分泌疾病引发的继发性肥胖也不少见,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异常、脑垂体疾病,甚至罕见的单基因肥胖症。这类患者找准病因对症治疗,体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所以,体重管理门诊多由内分泌科牵头,患者需完善检查,精准诊断。

       减重误区切勿踏入

       如今,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可不少流行观念其实暗藏危机。郑莎无奈地一一指出:

       极端节食或断食最要不得,有人觉得吃得越少瘦得越快,每天热量摄入低于800千卡,甚至长期断食。短期内体重或许掉秤,但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暴跌,身体像“泄了气的皮球”,还容易营养不良、引发暴食症,反弹率高达95 。女性每日热量摄入至少1200千卡、男性1500千卡,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得跟上,这才是正道。

       把碳水化合物当“洪水猛兽”也不对,长期生酮饮食或极低碳水饮食,短期内体重有变化,可时间一长,疲劳、便秘、月经紊乱,甲状腺功能都可能出问题。选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像燕麦、糙米,控制总量就行。迷信单一食物减肥法,比如“苹果减肥法”,短期内掉的多是水分和肌肉,代谢平衡被打破,得不偿失。

       只靠运动不控制饮食,以为运动后能随便吃,殊不知跑步1小时消耗400~600千卡,一块蛋糕就全抵消了,饮食和运动必须两手抓。

       忽视睡眠管理也是大问题,睡眠不足会让饥饿素升高、瘦素降低,对高糖食物渴望感爆棚,长期压力下皮质醇升高,会造成腹部脂肪快速堆积,因此23点前上床睡觉很关键。还有些人过度关注体重数字,恨不得天天直线下降,其实体重有波动正常,结合体脂率、肌肉量、腰围、体脂秤数据综合看才科学,毕竟同样体重,肌肉多的人身材更紧实。

       过度依赖减肥药、代餐也不行,像网红“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虽是获批的减重药物,但用药有讲究,适应证、禁忌证、风险都得考量,专业医疗机构监测下使用才安全,代餐粉长期用还会让消化功能退化。

       内分泌科传授“减重秘籍”

       面对超重肥胖这个“全民公敌”,国家高度重视,2025年开启“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倡导全民参与。郑莎表示,肥胖虽有遗传因素占比约50 ,但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影响重大。咱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小环境”来战胜肥胖。

       内分泌科对科学减重有妙招:每日热量赤字控制在300~500千卡,不多不少,给身体适应的空间;营养要均衡,蛋白质25 ~30 、脂肪20 ~30 、碳水40 ~50 合理分配,就像给身体提供一套营养“套餐”;培养细嚼慢咽、规律进餐等习惯,别让肠胃“忙乱无序”;目标别太激进,6个月减重5 ~10 的体重,每周减0.5kg~1kg,稳稳当当不易反弹;必要时配合药物干预,但务必遵医嘱。

“减重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持久战。”郑莎最后叮嘱道,要坚决远离快速减肥诱惑,那些“月减10公斤”的噱头多是靠脱水等极端手段实现,往往会对身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