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分寒热温凉,功效各异。一杯茶能否养生,关键在于是否“对症下茶”。这种因人制宜的理念,正是中医养生的精髓所在。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等。不同的体质,对茶的需求也大不相同。
体质不同
对茶的需求也有差异
平和质
百搭体质气血和,四季皆宜顺时饮
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且抗病能力强者,多为平和质。各类茶饮皆可适量饮用,只需顺应季节调整即可。春饮花茶疏肝解郁,夏饮绿茶清热消暑,秋饮青茶润燥生津,冬饮红茶温补祛寒。
阳虚质
畏寒怕冷手脚凉,中药温茶暖全身
常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夜尿多,易腹泻者多为阳虚质,宜选全发酵茶,如熟普洱、黑茶等,可借助茶的温性,祛散体内的阴寒。可以在茶中添加适量生姜片、桂圆、红糖等食材来调制茶饮,进一步增强茶的温性。
阴虚质
口干心烦火气大,青茶白茶能滋阴
总是感到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燥者,多为阴虚质。白茶(如白毫银针)和轻发酵青茶(清香型铁观音)是这类人群的首选。但应注意避免饮用浓茶,以免导致睡眠不安,加重阴虚。
痰湿质
大腹便便油腻多,消脂化浊靠青茶
腹部松软肥胖,面部多油,口中黏腻,嗜睡,多为痰湿质,常见于肉食和甜食重度爱好者。可选用经过微发酵的茶,具有较好的利湿化痰功效,如武夷岩茶、凤凰单丛等青茶。此外,熟普洱有促进消化、降低胆固醇吸收率的作用,也是不错的选择,搭配陈皮煮水饮用,效果更佳。
湿热质
痘痘口苦小便黄,绿茶白茶来帮忙
面垢油光,口干、口苦、口臭,小便短黄,总是有长痘烦恼者,多为湿热质。绿茶(如龙井)和白茶(如寿眉)是天然的“灭火器”,搭配茉莉花一起冲泡饮用,降火的效果更加显著。
气虚质
乏力汗多懒得动,“生”气茶饮助防病
总是感到容易疲乏,精神不振,且容易出汗、感冒者,多为气虚质。可以试试在红茶中添加黄芪,一起冲泡饮用,能起到补气的作用。
血瘀质
肤色晦暗瘀斑显,痛经寒热需再辨
肤色晦暗,身上容易长瘀斑,经血中有血块、痛经,善健忘者,多为血瘀质。应尽量选择文山包种茶、君山银针等偏于平性的茶。需注意,血瘀体质者可根据具体症状再辨寒热虚实。若为气虚血瘀者,还可在茶中适当加入黄芪、党参等补气之品,补气行血,增强茶的调养功效;若是寒凝血瘀者,可在饮茶时添加一些生姜、紫苏;而对于气滞血瘀者,可加入玫瑰花、佛手等疏肝理气之品。
气郁质
胸胁胀痛爱叹气,花茶疏肝有妙方
情感比较脆弱,伴有胸胁胀痛,总爱叹气,敏感多疑者,易发乳腺增生等疾病,多为气郁质。适合饮用如祁门红茶,配以玫瑰花、陈皮等疏肝行气。
虽然合理饮茶会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但也有不适宜饮茶的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判断。
孕妇、哺乳期妇女:茶叶中的鞣酸会妨碍铁的吸收,茶叶中的咖啡因可能增加妊娠风险。
便秘、消化道溃疡患者: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影响肠胃对食物的消化及吸收功能;茶叶中的茶碱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
贫血、缺钙或骨折者:茶多酚会阻碍对铁和钙的吸收。
失眠、房颤或室速患者:咖啡因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重失眠和心动过速。 (据《中国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