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室,一台“无疤”结肠癌切除手术正在进行。主刀医生赵紫罡熟练地操作腔镜,肿瘤经自然腔道取出,患者腹部仅留下几个微小孔洞。这台手术,正是他深耕胃肠肿瘤外科30余年的缩影——以技术创新减轻患者痛苦,用仁心仁术改写生命轨迹。
在基层拓荒的“肿瘤斗士”
1996年,赵紫罡大学毕业,入职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2002年,他考入华西医学院攻读胃肠外科硕士。2005年,他带着华西医科大学硕士的学历回到包头市肿瘤医院。彼时,胃肠外科专科在内蒙古地区尚属空白,他在工作期间独自承担了科室一半的工作量,31岁便担任科主任助理,挑起胃肠外科大梁。在那个新辅助治疗(现称转化治疗)尚未普及的年代,他率先开展转化治疗,通过术前综合治疗让晚期肿瘤降期,为多例原本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记得一位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经我们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缩小,手术成功后健康生活了十几年。”赵紫罡回忆道。
在内蒙古行医期间,赵紫罡始终是技术创新的“领跑者”。他完成内蒙古首例“胃癌联合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等复杂术式,相关成果被自治区卫健委官网认证。2017年,他凭借国内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选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中国抗癌协会(CACA)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赴加拿大UHN(世界排名第二的癌症中心)进修现代腹腔镜外科,将国际前沿理念带回国内。
“这几年最新的个体化治疗和功能外科的理念让我意识到,手术不仅要治病,更要守护患者的生活质量。”赵紫罡谈道。
让肿瘤治疗更有温度与精度
2024年,赵紫罡放弃沿海高薪机会,来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担任胃肠外科主任。这个建院之初就成立的科室,曾以“小切口胆囊手术”闻名,手术量达到惊人的2万余例。如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胃肠外科亚专业不断细化,专业技术在成都市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微创手术占比达到90 以上。
面对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深厚底蕴,赵紫罡制定了“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夯实微创技术,将NOSES、双镜联合等微创手术打造成核心特色;另一方面搭建“转化治疗-手术-康复”一站式服务,让患者在科室即可获得全流程诊疗。
入职短短几个月期间,赵紫罡带领胃肠外科团队连续创造精品手术案例:
为一名86岁的高龄肠癌患者实施经阴道取标本NOSES手术,患者腹部无切口,术后7天康复出院,创下高龄患者微创治疗的典范。
为慢性传输型便秘合并结肠癌并伴有先天解剖变异的患者成功实施腔镜全结肠切除+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经直肠取出标本手术,患者腹部无切口,完成了微创手术的巅峰操作。
为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并伴有复杂系膜旋转不良的患者行腹腔镜肿瘤一期切除并重建,避免了常规造瘘及二次手术,让患者极其满意。
与消化内科团队紧密合作,成功指导实施了一例腹腔镜联合术中肠镜的杂交手术,为结肠异物穿孔患者免去传统造瘘并二次手术的创伤。
“这就是现代外科常提到的‘损伤效益比原则’和‘功能外科’的理念,通过NOSES等技术,让胃癌、肠癌患者术后腹部不留疤痕,不仅减少生理创伤,更呵护患者的心理尊严。没有切口,疼痛轻了,患者下床早了,康复更快,生活质量也更高。”赵紫罡表示。
针对中晚期肿瘤,他推动“转化治疗”体系:通过化疗、介入、靶向、免疫治疗等多手段联合,将无法手术的晚期肿瘤降期,创造根治机会。“肿瘤治疗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我们的‘兵器库’必须涵盖多种治疗手段,为患者定制精准方案。”赵紫罡介绍。
拿起手术刀才安心
行政会议的圆桌,不如手术室的方寸天地让赵紫罡安心。“我不适合做行政工作,开刀治病才让我兴奋。”赵紫罡坦言。从业30余年,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建树:他主持的《新辅助化疗与胃癌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多学科合作模式下胃癌、结直肠癌快速康复外科的构建与实施》《利卡汀降低肝癌切除术及消融术后复发Ⅳ期临床研究》等科研项目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能够熟练开展胃癌、大肠癌根治性手术,NOSES手术,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TME+DST),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D),联合脏器切除等普外科/肿瘤外科高难度的手术。
尽管如此,他依然谦逊地表示:“我勉强算是个专才吧。”
和大多数外科医生一样,赵紫罡崇尚技术,他认为技术是外科医生立身的根本。近三个月来,他带领科室突破高龄、复杂病例禁区,完成多例创新手术,相关病例正申报SCI论文。但同时,他也提出:“技术不是炫技,要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为患者‘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今,他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团队”:在人才培养上,他注重梯队建设。现在,科室现有4名正/副高医师带领年轻团队,老医生传授经验,年轻人活力满满,每个人都找到了定位,科室发展的合力也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