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是光荣的使命,更是对生命的礼赞。”2024年5月,来自平昌县人民医院的戚红辉带着这句话,踏上几内亚比绍的土地。经过严格选拔,他成为四川省第20批援非医疗队队员,在卡松果医院接过了第19批援非医疗队队员的接力棒。
“为什么非要去非洲?国内不好吗?”出发前,每当家人这样追问时,戚红辉都沉默以对。他知道家人的担忧,可心底的使命感更强烈。作为一名检验科医生,他更知道,在非洲,一个检验结果可能就是生死之间的判决。最终,他还是踏上了这条并不好走的路。
“检验科是医生的眼睛。”他轻声说,“可在这里,我们常常要在黑暗中摸索。”仪器因电压不稳而经常罢工,患者因文化隔阂而恐惧抽血,一张看似简单的化验单背后,是无数个在汗水和挫败中反复校准的日夜,但他没有退缩。戚红辉自费从国内购买了昂贵的免疫检测试剂,为检验科建立起了室内质量控制L-J质控规则和质控操作程序,大大提高了检验质量。当地同事称戚红辉为“白求恩”,而他只是笑笑,继续埋首于显微镜和试剂瓶之间。
援非,是使命,是热爱,更是一份跨越万里的生命之约。
还记得送别会上,阳光映照着鲜艳的红旗,在白大褂上投下灿烂的中国红。“我是戚红辉,是平昌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一名普通医生……”那一刻,会场里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迸发出的坚定力量。而今,在非洲炙热的土地上见证他践行诺言的每一天,才真正明白这番誓言的分量。没有鲜花掌声,只有显微镜下跳动的生命信号,和患者眼中重燃的光亮——那是一个中国医者,留给非洲大地最温柔的印记。
那条难走的路,为什么还要走?“在非洲,已经见过太多因延误就诊而耽误治疗的患者,也见过太多因检验条件有限而无法确诊的病例。”戚红辉深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里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也曾在深夜因思念家人而落泪,曾在设备故障时感到绝望,但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当地医生学会一项新的检验技术时,戚红辉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从巴山蜀水到西非海岸,戚红辉用显微镜代替望远镜,在微观世界里守望生命,这或许就是援非医者最动人的姿态:他们始终是别人生命中最美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