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解锁医疗科技“创新密码” 领航智慧医疗变革
——专访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李康
□本报记者 冯若冰

       当前,科技浪潮奔涌,医学领域作为守护生命健康的“前沿阵地”,正被创新力量深度重塑。科技创新宛如强劲引擎,驱动着医疗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革新患者就医体验,改写行业发展版图。

     “卒中患者在家借助打麻将、切水果游戏,就能完成上肢康复训练”“这款机器人能辅助医生开展脊椎手术”“仅需伸出舌头拍照,机器人便能助力中医进行远程舌苔诊疗”……在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这些都已成为现实。随着新兴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新兴技术持续赋能医疗“底色”,加速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进程。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李康,深入探寻其凭借创新驱动、破局发展的奋进之路。

       依托多元平台

       汇聚创新势能

       近年来,我国持续聚焦医学装备人工智能和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医学装备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宏观背景下,四川依托雄厚科研底蕴与蓬勃创新活力,乘势而上。

       2022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高新区的“强强联合”之下,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应运而生。作为集“产教研”于一体的新型综合研发机构,它汇聚了四川大学的学术精研力量、华西医院海量的临床案例与诊疗资源,以及高新区的产业政策与活跃氛围,搭建起一座整合各方优势的“创新桥梁”。依托华西医院,研究院能够将真实患者面临的难题精准转化为科研攻坚方向;同时,借助高校工科力量与高新区产业扶持,实现从理论研究到产品落地的高效衔接。

       自成立之初,该研究院便精准锚定医疗机器人这一核心赛道,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搭建起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科研精英汇聚。通过融合多学科智慧,在短时间内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逐步构建起涵盖多领域、全流程的医疗机器人研发与应用体系。

       需求导向领航

       医教研产协同发展

      “临床痛点就是科研的‘靶点’,医工融合才是前行‘航向’。”李康坚定地表示。正是由于始终坚持需求驱动,研究院的产品研发应用场景极为清晰。加之研发人员大多具备工科背景,他们主要工作就是在确定需求场景后,对现有技术进行交叉运用,因此研发出的产品市场需求量颇为可观。“机器人研究院构建了医教研产一体化体系,团队研发的手部康复机器人市场销量可观,消费者反馈良好。”他介绍道。

       在医疗板块,华西医院作为临床需求的源头与应用终端,源源不断地为科研提供真实患者难题与挑战。从复杂手术困境到康复诊疗难点,均成为科研立项的精准指引。例如,传统脊柱手术存在出血量大、操作受限的问题,基于此临床痛点,研究院确定了自研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方向;而患者在康复阶段的体态与运动问题,又启发了上肢康复设备、步态分析系统等创新设计,切实保证科研成果能够服务患者。

       在教育方面,依托四川大学及匹兹堡学院,每年都有数百名专业学子投身医疗机器人科研项目,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闭环。这些年轻的“创新力量”,带着前沿学术知识融入实践,为研究院储备了丰富的人力与智力资源,持续为创新注入活力。

       就科研而言,研究院组建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聚焦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在影像识别领域,团队钻研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对心脏影像、骨科X光等的精准解析,辅助疾病诊断与手术规划;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中,借助AI导航与3D影像融合技术,将脊柱手术出血量降低60 ,手术时间缩短50 ,辐射暴露减少80 。

       在产业转化过程中,研究院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加速产品产业化进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认可的商品,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孵化精创高维度、精创浩达等企业,研究院及孵化企业同步进行30余款医疗器械研发并陆续取证上市。

       产品矩阵铺展

       革新就医路径

       如今,研究院在医疗机器人研发领域成果丰硕,多款产品填补行业空白、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覆盖。这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患者就医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诊前阶段,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颠覆急诊传统模式。患者入院后,能迅速接受扫描,并在极短时间内就能拿到适配支具。这一过程借助大数据智能分诊,精准匹配最优诊疗路径,其效率是传统技术的20倍,如此一来,便能牢牢把握黄金救治时间,为后续的精准诊疗“开好局”。该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急诊医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已经在全国15个省份投入使用。

       在诊中阶段,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自研手术机器人等纷纷发挥各自优势。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和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介入类手术中,能实现精准导航,有效降低手术风险。而自研手术机器人则在脊柱等复杂手术领域展现出实力,成功解决手术操作中的拐弯难题,大幅减少出血量,以微创方式为手术解锁了新的可能,有力推动外科手术向智能化、微创化方向变革。例如,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在早期肺癌诊断中实现“一针到位”,精准度高达98.7 ,目前已在长三角地区的多家医院投入使用。

       在诊后阶段,手功能训练机器人、上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系统紧密围绕康复全程提供支持。手功能训练机器人与上肢康复机器人依据神经肌肉康复逻辑,将趣味游戏与康复训练融为一体,形成“躯体镜像-认知映射-环境交互”三位一体的智能进化体系,助力手部及上肢功能逐步恢复;步态分析系统借助AI技术,实现快速精准评估,帮助患者矫治体态问题,为康复规划“量体裁衣”,提升康复效果与效率。以步态分析系统为例,它有效解决了传统步态检测烦琐、低效的难题。李康介绍道:“步态分析系统依托人工智能,实现了全自动流程,患者仅需在步道行走几分钟,系统便能采集视频信号、提取解剖参数、自动建模分析并生成步态报告。该系统在临床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比患侧与正常侧差异,评估多维度指标,能够明确手术指征,筛选出最优治疗方案,为术后康复提供方向,真正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医疗服务,让患者少走弯路,减轻痛苦,加速康复进程。”

       区域抱团发力

       拓宽创新版图

       回顾团队发展历程,李康始终强调“需求牵引”。在研发实践中,部分团队因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导致产品与实际脱节,陷入困境;而立足患者需求、临床痛点开展的科研项目,则成果显著。“希望这能为整个医疗科研行业敲响警钟,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不可脱节,只有紧扣患者真实需求,以需求驱动创新,实现医工紧密结合,才能在科技创新浪潮中找准方向,稳健前行。”他说。

       如今,四川医学创新领域呈集群化发展态势,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紧密合作。在影像诊断设备智能化、康复机器人多元创新、手术机器人国产化替代等领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成果转化加速推进,不仅服务本地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提升川内患者就医体验,还凭借特色创新成果在全国医学装备行业崭露头角,输出“四川经验”,为我国医学装备创新发展注入强劲“西南力量”。

       谈及下一步计划,李康坦言,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将持续深耕医疗科技“蓝海”,在医疗机器人、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聚焦骨科、乳腺外科、神经外科等多科室疑难病症,借助前沿科技不断突破手术极限,持续优化诊疗流程、拓展机器人应用边界,致力于将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产品,为提升我国医疗科技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