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运动,但运动损伤,尤其是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占运动损伤的20 ~40 。尽管踝关节扭伤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快速恢复,但部分患者在受伤后数月仍经历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且常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严重骨损伤,治疗效果也不佳,这种情况被称为踝关节扭伤后慢性疼痛。
春季,李叔叔下楼时不慎扭伤了右踝关节,经过医院治疗和家人照顾后症状有所缓解。然而三个月后,他仍感到踝关节阵发性疼痛,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再次就医后,医生未发现明显的压痛点或严重损伤,于是采用了肌内效贴布治疗。贴布后,李叔叔的疼痛减轻了50 ~60 ,进一步贴扎后疼痛完全消失。李叔叔和家人都感到非常惊奇。接下来,让我们揭示其中的原理吧。
病因及症状
踝关节扭伤后慢性疼痛通常不是由关节损伤或炎症引起的,而是由于动作模式异常。动作模式异常是指大脑在形成目标动作时,通过一系列神经肌肉控制来完成动作。当身体某部位受伤,大脑会本能地保护该部位,导致局部肌肉放松。这种保护机制可能不会随着伤势恢复而消失,即使伤势痊愈,肌肉仍可能功能低下,导致运动模式改变和失衡,从而引发症状。
静息状态下通常没有局部疼痛,活动时可能伴随踝关节周围区域疼痛,往往没有明确的疼痛点,疼痛的性质多为胀痛、酸痛等,部分患者可能在下午或活动后出现局部肿胀,休息后自行减轻。核磁检查未发现明显的骨性结构性损伤,可能存在关节囊积液、韧带撕裂或断裂情况。患侧在做踝关节外翻动作时大脑无法感知腓骨长短肌收缩或收缩感较对侧明显下降。
治疗方法
由于踝关节扭伤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局部炎症灶形成或损伤发生,因此常规理疗和药物很难有效改善局部症状。其发病机制在于患侧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发力模式或本体感觉异常,而重新恢复局部的平衡以及强化本体感觉训练是首要目标。因此加强踝关节外翻训练,重新激活踝外翻肌群(腓骨长短肌),放松胫前肌、胫后肌,加强单脚平衡站立训练、足底内在肌训练(足趾抓毛巾)、臀肌训练,以及针对性的推拿及之前提到的肌内效贴布都是有效的。
如果我们在训练中无法感知到腓骨长短肌的收缩,可以放置手指于腓骨近端,这里通常是腓骨长短肌的走形区,踝关节外翻时,手指能感受到肌肉的收缩,此时手指就充当了大脑与肌肉的连接中枢。训练中需要保持专注,用大脑去感知肌肉的收缩、放松。一段时间训练后,当双侧的腓骨长短肌收缩感相差无几时,踝关节扭伤后的慢性疼痛也就不复存在了。
注意事项
踝关节扭伤后的慢性疼痛容易和炎性疼痛混淆,当自己无法准确判断疼痛原因时,建议前往医院。这里提供一个自我判断踝关节疼痛的方法:活动时若感到踝关节不适,轻拍小腿外侧3~5秒,力度以引起轻微疼痛为准。若疼痛缓解,可能是动作模式失衡导致。训练中若出现肿胀或疼痛加剧,应暂停并休息,观察晨起踝关节状况。若晨起时疼痛减轻,可继续训练;若无改善或加剧,应咨询医生。训练时注意防跌倒,若出现肿胀和疼痛,可冷敷5~10分钟;若局部温度高,不宜热敷。
每个人关节的活动量是不同的,因此无法统一定量训练的强度,建议前往医院,或从低强度开始,然后通过身体反馈慢慢增加训练强度。运动是良药,正确合理的锻炼能有效加速我们的恢复,反之则亦然。(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