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4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正确认识“婴儿般的睡眠”
□叶丽

       提到“婴儿般的睡眠”,大家通常想到的是香甜、雷打不动、一觉到天明的睡眠,但对一些父母来说,婴幼儿的睡眠可能是一场噩梦——到点了不睡、睡一会就醒、睡觉时动来动去。正确理解婴儿的睡眠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从而改善婴儿的睡眠质量和家长的生活质量。

       婴儿的睡眠规律

       新生儿尚未建立起睡眠的昼夜节律,他们每天除了吃奶和排便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睡眠中度过。此时婴儿的睡眠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3~4个月后,宝宝的睡眠更多地集中在夜间,体温和调节睡眠的褪黑素等生理指标也开始出现昼夜波动,这表明睡眠昼夜节律已初步形成。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REM)和快速眼动(REM)两个睡眠期,大多数成人会先经历NREM睡眠期再进入REM睡眠期。我们的浅睡和深睡都发生在NREM睡眠期内,而REM睡眠期则是梦境发生的时期。夜间,我们会经历多个REM-NREM睡眠周期,每个周期持续90~120分钟,典型的8小时夜间睡眠包括4~5个周期。婴儿期往往直接从REM期进入睡眠,且睡眠周期远短于大龄儿童和成人。因此,婴儿睡眠时可能会有动作和声音,如肢体颤抖、吸吮、扮鬼脸、抽动鼻子、微笑、哭喊、咕哝、呜咽等,这些都是婴儿活跃睡眠过程的正常表现。这时,不宜抱起宝宝哄睡,以免打断其睡眠。

       随着儿童大脑的逐渐成熟,总睡眠时间和REM睡眠比例逐渐下降,REM-NREM睡眠周期逐渐延长,入睡模式也逐渐向成人模式转变,即通过NREM睡眠期入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白天小睡的次数和持续时间逐渐减少,夜间醒来的频率降低,连续睡眠的时间变长,这表明宝宝正在努力适应父母的睡眠节奏。到了1岁时,宝宝基本可以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睡眠模式,即长时间的夜间睡眠和白天2次短暂的小睡。

       夜醒

       除了睡眠不踏实,夜间醒来也是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出生后4~5个月,几乎所有的宝宝每天晚上都要醒来2~3次,一旦醒来,大部分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重新入睡。宝宝夜间醒来后,父母不应急于应答,应先观察3~5分钟,确定宝宝的需求后再处理,避免采用摇晃、拍抱的哄睡方式。低年龄段的宝宝大多有夜间喂奶的需求,如果宝宝饿了,可以及时喂奶。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夜间醒来的次数逐渐减少,超过一半的孩子可以在6个月后连续睡5个小时以上。

       然而,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宝宝仍然频繁夜醒。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消退法、定时提前唤醒、积极的就寝程序等方法。标准消退法是从安置儿童上床睡觉直到早上起床,除了出于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考虑,家长选择忽视儿童睡觉时的哭闹、叫喊,逐渐让夜醒减少或消失。但对心疼孩子的父母来说,完全不管可能太困难,可以选择相对折中的办法,在睡前预设一段时间,忽视儿童的哭闹,培养儿童自我安抚、独立入睡的能力。如果孩子总是在特定时间点醒来,可以在夜醒前10~15分钟轻拍孩子将其唤醒,再让其重新入睡,以避免常规夜醒。

       宝宝在出生时无法识别时间,需要依靠日常活动来感知外界变化,调整生物钟。因此,入睡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套固定顺序、愉快、安静的活动,如洗澡、抚触、听摇篮曲、读绘本、调暗灯光等,为入睡做好准备。睡觉前,家长还要确保宝宝已经吃饱,并为宝宝换上干净的尿布,保持环境安静,这些都有助于宝宝拥有良好的睡眠。

       除了积极改变孩子的行为,改善自己的心态同样重要。对宝宝睡眠倍感焦虑的父母可以在入睡前进行深呼吸或冥想,想象平静的画面或一些轻松有趣的事情,抛开孩子睡不好的消极想法,用更加积极的认知替代。希望家长们能更好地享受家庭新成员到来的喜悦,而不是因照料宝宝而身心俱疲。(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