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在遗传、环境因素作用下,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而危害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学龄前儿童的肥胖以原发性为主,与长期不健康饮食、运动不足、静坐时间过长、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肥胖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不仅会导致自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还会损害儿童呼吸、心血管、骨骼肌肉、生殖等各个系统,导致儿童患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
帮助儿童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是预防肥胖发生的最好方法。定期接受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监测身高(或身长)、体重和体重指数(BMI)变化,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健康生活方式
0~24月龄婴幼儿:
母乳喂养。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适时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6月龄起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如肉泥、强化铁的米粉)开始,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一种到多种,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
食物多样化,保障充足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素供给。每天进食的食物至少包括母乳、动物性食物、谷薯类食物、蛋类、奶类、大豆类和坚果、深绿色或橙黄色蔬菜和水果、浅色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中的五大类。
食物和能量供应充足。6月龄后婴儿每天除坚持母乳喂养外,需要添加2~4次辅食;1岁幼儿每天除继续母乳喂养外,需要添加3~4次辅食(包括正餐和加餐),逐渐达到普通膳食。
耐心和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进行食育教育,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定期监测身长、体重,科学评估体格生长指标。
配方奶粉是不能母乳喂养时的无奈选择,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婴幼儿配方奶粉,按照需要喂养,防止过度使用。
若必要,遵医嘱适时补充维生素D和其他营养素。
2~5岁儿童:
平衡膳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每天进食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保障蛋白质和能量需求,不吃或少吃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规律就餐,自主进食,不挑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每天饮奶,足量饮水,正确选择零食,不喝含糖饮料。
保证户外活动,控制看电视或手机屏幕的时间。
父母或看护人应定期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和食物的摄入情况,并评估体格生长指标。
必要时,选择强化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
青少年:
平衡膳食,食不过量,校内校外不暴饮暴食。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控制每天总能量摄入。每天进食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和高糖食品(甜点心、糖果、冰棍、冰激凌等)。
使用小碗盛饭,控制进食速度(15~20分钟/餐)。
减少在外就餐,鼓励在家就餐,提倡分餐制。
烹饪时少盐少油少糖。
上好体育课,每天进行1小时中等强度至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如跑步、骑车、打球、游泳、跳舞等活动),多做户外活动。
尽量减少静坐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看电脑、打游戏等)。
限制静坐视屏时间,每天看手机、电脑、电视等屏幕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
养成早睡早起、不熬夜的好习惯,每天保证8~10小时睡眠。
不吸烟(吸烟者戒烟)、不饮酒。
积极缓解紧张情绪和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与康复
父母或看护人定期进行儿童营养咨询,了解孩子营养改善情况。
如果是继发性肥胖,积极治疗原发病。
其他指导建议:
定期接受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遵医嘱定期监测身高(或身长)、体重和体重指数(BMI)变化,体重增长过快时应及时就医。
在医生监督指导下进行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使用减肥药物和减肥手术。(四川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