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07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探索三种模式 织密基层医疗网
本报记者 王丹 顾钧竹

       看病就医,一直是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

       如何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让基层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

     “要坚定不移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深走实,把大医院医生引到基层,把大医院技术传到基层,切实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在7月16日召开的四川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上,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指出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近年来,四川省落实国家决策部署,有序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除46个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市辖区外,其余137个涉农县(市、区)均启动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民生工作,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多部门配合全面铺开建设

       以卫健委为牵头单位,编制、发改、财政、人社、医保、中医药、疾控、药监等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建。

       四川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深改重点任务清单、市(州)政府政务目标考核、乡村振兴考核、委市共建考核等。

       各地成立党委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推进改革。

       三种医共体管理模式

       第一类是以米易县为代表的虚实结合模式,设立总医院。“虚”体现为总医院无独立法人资格、无编无岗;“实”体现为依托县医院建立总医院党委、十大管理中心等,实质整合各类资源。

       第二类是以江安县为代表的实体运行模式,设立具备法人资格的总医院,作为独立事业单位,单独增编核岗,行使医共体内部管理自主权。

       第三类是以泸县为代表的分片管理模式,结合服务人口、机构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组建2个以上医共体,划片管理卫生院。

       为何要建医共体?

       优质资源分配不均,强基层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国一半以上的诊疗量。

然而,我国仍面临着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的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亦存在短板。

       强基层,迫在眉睫。

       2023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作出新部署,进一步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目前,除46个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市辖区外,其余137个涉农县(市、区)均启动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2023年9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医药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八统一”管理指导意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设立管理中心参考指南》,明确在编制、岗位、人员、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等八个方面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优化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推动技术、人员、管理和服务切实下沉到乡村两级。

       四川怎么推进建设?

       多部门齐抓共建,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按照指导意见和参考指南,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卫健委为牵头单位,编制、发改、财政、人社、医保、中医药、疾控、药监等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建。四川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深改重点任务清单、市(州)政府政务目标考核、乡村振兴考核、委市共建考核等。各地成立党委、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推进改革。

       解决好“人”和“钱”的问题,既是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影响医共体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米易县,记者看到已经运行数年的医共体十大管理中心,将原本分散的人员、经费、财务、药物、信息统一管理,统筹协调,既弥补了基层短板,又优化了资源分配,让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据了解,自从实行“八统一”以来,米易县共节约设施设备重复投入6000余万元,精简行政后勤岗位58个,每年节约管理运行成本680余万元。

       回到分级诊疗制度上来看,让基层变强更是四川深化医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最好答案。

       近年来,四川省实施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达标、基层关键设备升级、基层设施补短4个“三年行动”。截至2023年底,176家县级医院创建为三级医院(其中中医医院63家),县级医院建成临床重点专科939个,87家县医院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33家县医院建成临床服务“五大中心”,57.5 的县级医院达到推荐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最近一次“国考”中,70 的县级医院达到B等级以上。

       如何不断创新做法?

       因地制宜,初步探索三种医共体管理模式

       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四川各地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初步探索出三种医共体管理模式。

       第一类是以米易县为代表的虚实结合模式,设立总医院。“虚”体现为总医院无独立法人资格、无编无岗;“实”体现为依托县医院建立总医院党委、十大管理中心等,实质整合各类资源。

第二类是以江安县为代表的实体运行模式,设立具备法人资格的总医院,作为独立事业单位,单独增编核岗,行使医共体内部管理自主权。

       第三类是以泸县为代表的分片管理模式,结合服务人口、机构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组建2个以上医共体,划片管理卫生院。

       另外,德阳市罗江区实行医保基金“一个总额、结余归己、超支不补”政策,连续两年医保资金结余留用超千万元。仪陇县以学科整合为切入点,实现学科集中布局,业务集中开展,机构错位发展。荥经县对乡镇卫生院编内编外人员统一管理,按需设岗、重新竞聘、以岗定人、以岗定薪,调动积极性。岳池县将儿科资源整合到县妇保院,实现门诊人次、住院人次、人员收入“三增长”。

       明年底,全域要建成机制顺畅、服务连续、运行高效、四方满意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四川各地正在全力让医共体真正“紧起来”“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