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检意识的逐步加强,再加上腹部超声检查在常规体检中的普遍应用,体检报告中经常会出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在得知自己患有胆囊息肉时,患者往往会担心是肿瘤吗?要不要手术?以后会癌变吗?这些问题困扰着患者,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那么,得了胆囊息肉到底该怎么办?
胆囊息肉患者男性居多
胆囊息肉,又称之为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常在体检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彩超偶然发现。发病率约5.2 左右,且男性居多。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闷胀感,但症状一般不重,患者可耐受,并未引起重视。但有的患者胆囊息肉长在胆囊颈部,饭后常会出现右上腹不适的症状,尤其在吃完脂餐后,如:鸡蛋、肉汤、肥肉等,以疼痛或绞痛为主,因为胆囊的排空功能可能受到了影响。同时患有胆囊息肉的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腹痛症状尤为明显。
胆囊息肉的成因跟饮食不规律、常喝酒、常吃高脂肪食物等有关。胆囊息肉患者应规律饮食,少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减少食用含丰富的胆固醇的动物内脏;戒酒;应多食兔肉、鱼肉、鸡肉等低胆固醇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多喝水,并坚持运动。
超声是首选检查方式
在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是首选,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远远不及超声。据韩国研究者报告发现,在无症状成人人群中,超声检查胆囊息肉的发现率为2.2 ,CT检查发现率仅为0.034 。因此,超声检查是<10mm胆囊息肉检查的一线检查手段,是发现和随诊的不二之选。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类型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其中肿瘤性病变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良性病变,另一类为恶性病变。良性非肿瘤性疾病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绝大部分,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良性肿瘤性病变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得了胆囊息肉莫要慌,综合国内外报告发现,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的,仅少部分可能是肿瘤性息肉,具有恶变倾向。
需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手术
那么哪些息肉需要手术治疗?《美国超声放射医师学会胆囊息肉管理共识(2022版)》中指出,胆囊息肉≥15mm者,需进行手术会诊;胆囊息肉<15mm,且息肉连接处胆囊壁无局部增厚,可定期随访;当息肉连接处胆囊壁局部增厚时,胆囊息肉≥7mm则建议外科会诊,而≤6mm则规律复查即可。另外随访息肉大小变化,若1年内息肉直径变化增大≥4mm,需进一步手术治疗。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共识指出,随访3年便可确定多数息肉的良恶性,延长随访时间可能并无更多益处。共识中还提道,包括胆囊息肉血管分布、胆囊息肉单发及多发、是否合并胆囊结石等虽然也被认为与胆囊息肉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关联,但是缺乏足够的、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佐证。
国内则推荐《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①>10mm且影像学检查发现血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需及早做胆囊切除手术;②最大径在6~9mm之间,且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血流信号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每半年复查一次超声,密切随访。在发生临床症状或合并胆囊癌发病因素时,胆囊切除术应及早做安排。当超声医师检查时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为多发以及病变后方伴有“快闪伪像”或伴有“声影”,或伴“声尾”等特征时,极大可能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一般情况下不用过度关注,连续观察两年,若息肉大小、形态、血流等变化不明显,则不用理它,观察间期不用太密,一年随访一次即可。只有多发息肉里其中某个病变具有可疑恶性的特征,才需密切观察,持续时间也是连续两年即可。 (中铁二局集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