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故事,让病历有了人的温度
□熊建

       5年前,邢继春得了肿瘤。

     “当时我住院的病房里,加上我,4个病人,没多久就走了3个。”邢继春回忆当时的情形,“谁得了这个病,都会想不开,就跟天塌了一样。”

       5年后的一天,邢继春化着精致的妆容,拿手机翻看她不久前去香港参加模特比赛的照片。“我可以保持好的心态,跟李主任分不开。他一直倾听我的故事,鼓励我说,‘好好玩儿,看你走秀走得多好,以后把你这经历好好介绍介绍,给那些心情不好的人、情绪不好的人’。”

       邢继春说的李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主任李雁。

     “肿瘤首先是一种社会病,其次是家庭病,最后才是个体病。”这是李雁经常跟临床医护人员说的一句话,时刻提醒大家要注意患者的“社会人”身份。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当前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人文医学服务模式转变,要求医疗团队不仅能够对患者的生理痛苦作出回应,也应对其心理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是叙事医学的理念,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推行多年,体现之一就是倾听患者心声,撰写叙事医学病历,又称“平行病历”——用非技术性语言叙写病人的故事、疾苦和体验。

       在冬日里一个周四的上午,是李雁出诊的日子。他的诊疗室门口贴着一张纸,上写:“由于李雁主任专家门诊患者较多,病情都很复杂,每一位患者李主任都会详细询问病史,查看病历资料,就诊时间都比较长。李雁主任看完所有的患者才会下班,请大家耐心等待,感谢您的配合。”

       诊室里,李雁正在接诊一位从黑龙江省嫩江市来的患者。他边听她诉说,边查看她带来的片子,边聊天:“你别瞎琢磨,我来给你解决核心问题。”病人离开时,面容轻松了很多。

     “对肿瘤患者来说,这一‘地震式’事件影响的不仅是患者自身,其周遭的一切社会系统也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要想实现对患者的全面治疗,就要对他们进行全面关注。受现实条件限制,现阶段医生和护士更多的精力仍集中于患者的生理治疗方面,所以我们将医务社工引入医疗团队,希望能够回应患者在心灵、社会等层面的需求。”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吴薇说。

     “每天早上我们跟着医生查房,了解病人的病情等状况;下午医生们做手术,我们就来到病房和病人继续交流,了解他们的故事。”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社工加莉娟说,“‘平行病历’虽由我们执笔,但是经过和医生护士们一起梳理讨论整个救治过程后进行的。”

       加莉娟不久前服务了一名得了直肠恶性肿瘤的患者王伟。通过阅读他的平行病历得知,王伟因自幼父母离异,缺乏安全感,每次去异地就医都要求妻子陪同。平行病历上还写着,王伟称,“很害怕妻子会离开我”,害怕“儿子像我一样,成为单亲家庭”,同时担心费用,“我这个病要花太多钱了,我又没有稳定的收入,经济压力很大。”

       针对这些问题,加莉娟和她所在的团队运用一系列服务技巧和策略。“我们肯定他患病前为改善家庭生活作出的努力——独立开店赚钱;借助媒体,帮助他寻找更多资源,从而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缓解经济压力;引导他注意到生活、人际关系中被自己忽视的部分,改善家庭关系和医患关系。”加莉娟写道,“我们帮助他在叙事的过程中意识到,是自己之前对妻子的付出让他现在也得到了妻子很好的照顾,从而看到自己的价值,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动力。”

     “医学无法承诺治愈、康复,但我们可以承诺倾听、尊重与照顾。”加莉娟说,“让人重拾生命的本来面貌,并让受苦的生命感到被珍惜、被礼敬,这是叙事治疗最核心的目标,也让我们进一步深刻体会到‘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真谛。”(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