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4年06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互学互鉴 推动医改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方继莲

       新篇章

       ◆一路走来,四川卫生健康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推动医改工作提质增效走深走实。四川卫生健康人将继续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岗位使命,奋力推进四川卫生健康事业再谱新篇章。

       6月22日下午,由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承办的2024年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四川专场举行,在以“更均衡 更优质,推动医改迈上新台阶,谱写健康四川新篇章”为主题的分会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关注四川在深化医改领域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以及可供其他省市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做法。

       作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家深化医药服务价格调整改革试点省,多年来四川紧跟国家深化医改决策部署和布伐节奏,既努力完成规定动作,又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有亮点的自选动作,走出具有四川特色的医改之路。

       会上,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作了题为《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与治理》的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波,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米银军,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杨晓涛,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晓林,攀枝花市米易县委书记蔡君,分别以《医院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成效》《强协同、抓改革、促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化乌蒙山中医药发展联盟建设,推动中医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立足创新驱动 聚力资源整合,探索幸福蓉城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新路径》《坚持人民至上,聚力改革赋能,着力构建便民利民健康服务“生态圈”》《政策赋能,改革驱动,探索县域医共体集成共享新模式》为题,作了精彩的交流发言。

       在圆桌讨论环节,三组嘉宾围绕“聚焦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主题,分别介绍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工作推进经验,介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推进经验,围绕城市大医院资源下沉带动基层服务质量提升展开讨论。

       经验分享

       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

     “三项建设”夯实质控基础

       一是强化质控组织建设。加快补齐专业设置缺口,近五年陆续新成立16个专业质控中心,省级医疗质控中心达60个,基本覆盖一级二级诊疗科目、重点病种和技术领域。2023年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指导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竞选成功获批共建国家胸外科质控中心,实现我省国家级质控中心零的突破。二是强化质控制度建设。制定我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修订《省级质控中心年度考核细则》,强化质控中心内部管理和规范发展。三是强化质控内涵建设。持续健全质控指标体系,目前,已有53个专业建立本专业质控指标;重新组建各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包含省级质控专家共1385名。

       成都市

       体系下沉助推资源下沉

       真正的优质资源下沉,不仅仅是几家医院、几个医生的下沉,而应该是体系的下沉。只有统筹规划,实现体系的下沉,才能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成都市在城市地区,以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为契机,在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以市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以成华区、高新区为试点区域,通过区域内医疗管理一体化、医疗资源集约化、考核培训同质化等方式,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县域医共体28个,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医共体内探索下放薪酬考核、资金分配、人事管理权限,推行人财物统一集中管理,逐步实现县域医疗服务一体化。

       绵阳市

       多举措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建成全省首个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构建“1+5”协同机制。依托“城市智脑”大数据平台建成“影像云”系统,实现市域内的医院间影像检查原始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实施全省首个“信用就医”项目,基于政务信用数据实现“先看病后付费”,患者签约后即可在多家医院使用信用额度系统自动支付无须排队。

       创新开展“万名医护走基层·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等举措,推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

       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患者因同一疾病同一病程,一次门诊挂号就诊后,三日内在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复诊,不再重复收取挂号诊察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