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4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庭医生与居民的双向奔赴

       穿上白大褂,拿上检测仪器和医疗箱,成都市锦江区锦城逸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夏红琳招呼团队里的2名护士、1名技术人员,准备前往社区内失能老人的家里,为他们进行例行上门服务。

       伴随着小区居民“罗医生来啦!”的招呼声,成都市青羊区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巷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队长罗茜走进小区,将桌子摆好,放好血压、血糖等检测设备,测血压、量血糖、看检查报告、询问身体状况……和以往每一次进小区一样,罗茜忙着为居民们提供健康咨询。

       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上门服务、长期处方、双向转诊等举措,让居民获得实惠,家庭医生真正成了居民们的“健康守门人”,直接将健康送到了“家门口”。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在这个特殊日子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了家庭医生群体,了解他们与居民之间的故事。

       关注身体也关注生活

       家庭医生治病也交心

     “夏医生,你们又来了,正好我这几天嗓子不舒服,你帮我看看呢。”5月初,夏红琳刚刚走进小区,不少居民便迎了上来,一边帮忙搬桌椅板凳,一边拿出手机,通知亲朋好友“医生们又来看病了”。

       3个医生、2个护士加上1名技术人员,这是夏红琳家庭医生团队的人员“配置”。5个小区,10户失能家庭,这是夏红琳家庭医生团队需要提供健康服务的范围。与门诊坐诊医生不同,家庭医生直接提供上门服务,到小区的次数多了,和居民交流多了,大家自然也就熟悉了起来。夏红琳说,家庭医生不仅要给患者看病,还要关注居民的生活习惯,而很多不良习惯的改变都建立在熟悉、交心的基础上。

       家住四海逸家的张婆婆已经70多岁了,一个人独居,生活不规律,睡眠不好,服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的依从性也很差。了解到情况的夏红琳,每次到小区送健康时,都会打电话请张婆婆下来“话家常”,渐渐地张婆婆和医务人员熟络起来,也和前来看病的其他老人熟络起来。

     “婆婆每次都说,她一个人住很孤单,也不想做饭,晚睡晚起,生活没了规律。我们就建议她多出去走走,和社区的老人约着一起跳跳舞,打打球。”夏红琳说,和婆婆相处久了,她就愿意听医务人员的话,渐渐地不再一个人在家闷着,开始尝试着和其他老人一起出去玩。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婆婆的血压、血糖以及精气神都渐渐好了起来,以前要靠吃睡眠药入睡,现在也不需要了。

     “我们是社区医院的小医生,治不了太复杂的病,但是我们可以跟患者走得更近一点。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他们,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可以让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我们还挺有成就感的。”夏红琳说。

       是医生也是邻居

       患者的信任是最大的骄傲

       一个团队10个人,“一医一护”的搭配分成了5组,宽巷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主要负责服务宽窄巷子周围的各个小区,辖区常住人口在2.4万人左右。和所有的家庭医生一样,宽巷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也要到各个小区中为居民们提供健康服务,他们形象地称之为“扫院子”。“每个院子每个月至少‘扫’一次,如果有需求的话,我们可能还会‘扫’两到三次。”罗茜一边接过居民递来的检查报告单,一边说。

       从医27年的罗茜在成为全科家庭医生之前,也曾在大医院门诊当过内科医生。因为想尝试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她选择“跳槽”,来到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的性格属于比较喜欢和人亲近、打交道的类型,大医院的患者看完病就走,医生和患者之间很难有情感上的沟通。但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患者更像亲人、邻居,我每次去‘扫院子’大家都会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让我感觉很亲切。”

       罗茜说,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自己已经开始做基线调查、为社区居民建档等医疗服务工作,当发现有老人需要帮助时,也会上门为其提供服务。因此,当2016年《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医改办发〔2016〕1号)发布之后,自己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家庭医生的团队中。

       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罗茜将居民的身体健康挂在心上,老百姓也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她。在做家庭医生的这么多年里,最让罗茜感到骄傲的是患者对她毫无保留的信任,这也是她愿意在家庭医生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原因之一。她说,小区里的一些“老病人”腿脚不便,都会很放心地把开药的任务交给自己。定期将药开好后,自己也会利用下班时间,将药送到老人手中。“之前有一对老夫妇就是这样,我按照一个月送一次药的频率,给他们送了10年,我们的关系真的就像亲人一样。”

       家庭医生队伍不断扩大

       2024年推动签约服务率进一步提升

       不论是夏红琳还是罗茜,她们的故事只是成都众多家庭医生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23年成都一共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3581个,签约服务了全市934.66万人。不仅是组建团队,为了真正将网格触角延伸到居民身边,成都市还将家庭医生与网格员进行了融合,家庭医生划分街道辖区为居民提供优质健康服务。

       2023年,成都发布《成都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到2025年年底前,要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脱贫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等十类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扩面,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逐年提高满意度。到2025年,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80 ,到2035年,全市签约服务率达到75 以上,其中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85 以上;满意度达到85 。

       据悉,为了实现目标,2024年成都将持续推进“全专结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42 ,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82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牵头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不低于20 的门诊号源。同时,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3岁婴幼儿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团队‘健康守门人’作用,切实提高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落实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为全市4.1万名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健康服务。”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道。(胡瑰玮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