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4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针尖上的艺术 打通患者“生命通道”
□本报记者 罗莉 侯文瑾

       红原县的田大爷已经82岁高龄了,因为时常“心悸”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后来胸闷的症状越发严重,甚至还出现了呼吸困难。家人见状,立即将他送往成都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由于田大爷属于高龄患者,病情危重,医生们考虑患者是肺栓塞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请多学科协作进行MDT联合治疗,后续决定对田大爷进行肺动脉造影+肺动脉碎栓术。在介入治疗后,田大爷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谢谢你们,让我这么快康复,现在我感觉呼吸好通畅。”出院前,田大爷十分感激。

     “介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耐受度高等优势,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成都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胡辉荣解释,该技术特别适用于年老体迈或心肺功能较差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

       肺血管疾病来势汹汹

       肺血管疾病危害十分严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在既往没有靶向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平均存活年限仅2.8年。2007年之前我国特发性肺动脉高压5年生存率仅为20 左右,部分急性肺栓塞患者首发表现为猝死,一旦发生,死亡率非常高。2018年以前,医院对于这类患者仅能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对于棘手的肺栓塞与大咯血患者,往往束手无策。

       面对如此境地,2018年成都三医院果断引进人才、设备,创建肺血管介入手术亚专业,给肺血管疾病患者更多的医疗选择和空间。

       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是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于临床传统内科学和外科学之外的第三大临床学科,它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如DSA)在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将特殊的穿刺针、导管等插到病变器官、组织,通过穿刺针或导管直接注入药物、栓塞剂或植入支架等方式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呼吸病学重要的亚学科之一。

       微创介入让治疗不再是难题

       对于肺栓塞与大咯血患者,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微创介入治疗也是让部分患者快速缓解病痛的有效手段。与右心导管检查类似,分别从股静脉或股动脉进入血管,通过特殊导管到达病变病变部位血管进行选择性造影,造影后充分评估病变血管的病因,进而选择特定的手术工具尽可能改善血管病变,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胡辉荣印象最深的一例反复咯血的年轻患者,胸部CT没有明显的病灶,但就是反复咯血,且咯血量非常大,在省内多家医院就诊,通过药物治疗有所好转,回家没多久再次咯血,反复折腾了好几个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后确诊是支气管动脉畸形导致的咯血,最后为患者进行了支气管动脉造影以及栓塞术,术后患者立马就停止咯血。”该患者在医院随访了三年,未再次出现咯血。

     “在全省呼吸科范围内,成都三医院的肺血管介入技术还是处于领先的水平,但相对于国内领先的医疗机构,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发展与沉淀。”胡辉荣坦率地说,“我们可以开展的介入手术包括: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造影,肺动脉介入取栓及溶栓,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等。”目前年手术量逐年提高,服务更多患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近六年来,成都三医院一个个亚专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激活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见证着呼吸学科建设发展的铿锵脚步,也描绘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