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4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可防不可治 预防狂犬病非小事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恢复了生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感受温暖的阳光和大自然的恩赐。然而,在这美好的季节里,狂犬病这个潜伏的危险也悄然逼近。为了提升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增强防控意识,我们特别邀请成都市新都区疾控中心的专家,为大家带来权威、详尽的狂犬病防控知识。

       首先,让我们对狂犬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主要通过患病的猫、犬等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伤口传播给人类。这种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但也有一些特殊病例潜伏期短至1周或长达1年以上。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病死率高达100 ,因此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狂犬病呢?成都市新都区疾控中心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从源头抓起 规范养犬行为

       专家指出,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在于源头控制。在现代社会,宠物狗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一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陪伴。然而,随着养狗人数的增加,一些不文明养犬行为也逐渐显现,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隐患。

       首先,文明养犬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自觉遵守。在遛狗时,务必拴好狗绳,确保狗狗不会随意伤人或受到惊吓。此外,对于宠物狗产生的粪便,我们应该及时清理,保持环境整洁。

       其次,我们要对宠物负责到底,避免随意弃养犬只。在决定养狗之前,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确保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养狗,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合适的领养者,而不是随意遗弃。

       此外,定期为爱犬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手段。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我们应该定期为狗接种疫苗,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保持警惕 避免逗弄猫狗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应保持警惕,避免逗弄猫狗或接近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的动物。在接触动物时,要保持安全距离,不要干扰它们的进食。同时,如发现自己被动物咬伤或接触后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动物接触史。

       在与动物的互动中,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尊重和谨慎。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温顺可爱的动物,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幸被动物咬伤或接触后出现不适症状,我们应该立即就医。在就医过程中,我们需要如实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动物接触史,以便医生能够作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争取早日康复。

       科学应对 暴露后及时就医

       一旦被猫、狗、野生哺乳动物等动物咬伤,市民应立即就医,并前往犬伤门诊进行规范的暴露后处置。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的要求,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和致伤动物的健康状况来判断暴露级别,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般来说,暴露级别越高,预防措施越严格。对于确认为Ⅱ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应按照Ⅲ级暴露者处置。预防措施包括伤口清洗、消毒、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

     “狂犬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做到文明养犬、规范养犬,保持警惕、远离野生动物,并在暴露后及时就医、科学处理,就能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新都区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广大市民应积极参与狂犬病防控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