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4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北大心理学专家率团队赴宜宾助力青少年心理教育事业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构建心理成长共同体
□本报记者 侯文瑾

       3月30日至31日,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与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织开展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学用书培训活动。本次活动在宜宾市第六中学教师培训中心举行,全市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近20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活动由“文轩明心”心理服务项目组提供专业课程支持,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此次培训用书《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系列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总主编苏彦捷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就教师心理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和如何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上述系列手册开展教学培训,并与当地教育相关领导及教师进行工作交流,共同促进宜宾市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培训,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何照强,宜宾市六中党委书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程,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宜宾市公司总经理唐盛东,各县(区)教体局分管副局长等领导一同参与。

       31日上午,苏彦捷为参训人员带来了题为《发展中的相遇:心理成长共同体》的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学生身心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等内容,特别强调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谓的“问题”,教师、家长要与学生共同成长,帮助学生发展其心理资源等。苏彦捷认为,想要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遵循每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根据时代发展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接受社会环境变化和学生个体需求的变化,通过改变交流方式、加强理解,而非完全禁止来正确引导,从而避免外部环境可能对孩子发展带来的危害,“通过苏教授的精彩分享,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以致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参训教师表示。

       何照强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心理服务,同时也希望教师们通过培训能真正用好这套手册。除了集中专家授课,本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小学分会场、初中分会场和高中分会场的培训课程,分别由该套手册小学段主编侯文君,初中段主编马文燕与高中段主编刘粟进行精彩的授课。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教师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本次培训的开展,以及《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系列手册的使用,将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专家访谈

       站在理解的角度,与孩子平等对话

       记者:在信息爆炸时代,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层面面临哪些挑战?这些挑战在其他国家的学生中是否也存在?

       苏彦捷:时代在发展,社会环境在变化,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以及个体的需求都存在着相应的变化。随着网络的使用和电子信息终端的普及,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作为老师和家长来说,管理的难度也加大了。加上现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ChatGPT、Sora等高科技技术手段相继面市,分辨信息的真实性也有了难度,不仅是孩子,连我们成年人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不确定性,从而不知所措。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我们共同成长、一起面对,简单粗暴禁止不可取。以前我们是“强传递”式的教育和沟通,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顺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我们心理学专业研究者也关注到了相应的变化。比如青春期提前的问题,国内2015年的一个流调结果表明,女孩子平均9.7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男孩子晚一些,大概在11.3岁,这让我们更迫切地去研究探讨,青春期提前带来了哪些挑战?其实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和个体心理成熟的推迟,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延长是利弊兼具,比如人生第二生长发育高峰时间段延长,从而使我们的孩子拥有了更长的极具可塑性的时间窗口期,但同时也给负性或其他风险打开了一个可能的影响机会。如何看待因为青春期启动时间变化而带来的系列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去学习。

       记者:就四川而言,一般面临哪些挑战?学校和老师如何应对?

       苏彦捷:孩子的特点、父母的教育理念都有着个体差异,我们一般不需要通过地域来进行探讨。如果非要说地域区别,更多是从群体与群体的差异来看。教育是三观塑造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达成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个目标是孩子的目标,而不只是学校和家长希望的目标。鼓励成年人站在理解的角度,掌握规律,与孩子平等对话。比方说,孩子喜欢做点心,那么他也可以做到顶尖,每个孩子的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充分理解成长的机制和过程,并作出调整,在沟通中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让孩子不受打击、保持自尊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来着手,不论我们自己,还是我们培育的孩子,都应该是乐观向上、求真向善、身心健康的个体。伤人的话不说,伤人的事不做。现代社会压力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我们教育工作者或家长自己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一定要注意及时调整,不把负性能量传递给学生,只有自己的心理发展得好,有着源源不断的发展资源,才能获得更为强大的心理免疫,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情绪做缓冲,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我们更希望社会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要关注老师和家长。

       记者: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还可以做些什么?

       苏彦捷:老师作为家长的补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老师的关怀将起到很大的弥补作用,若遇到一个好老师,孩子的一生也可能因此作出积极的改变。尤其是那些更少更难从家庭获得心理资源的孩子,更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老师可以去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我曾经就看到过有报道说,一个班的孩子在进教室的时候,老师会摸摸每个孩子的头,这样小小的一个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触觉安慰,孩子一定能感受到这种被关心和被爱护的能量。

       作为一种职业,理想状态下,是老师能对孩子充满爱心、善心;但最基本的需要我们做到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恶语相向,不能伤害孩子自尊。日常我们也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注重心理体检,以更好的积极、温暖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