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技术,即根据手术部位的神经支配,通过超声将局麻药物注射在相应的神经旁,可逆性地阻滞神经传导而实施手术区域麻醉,术后通过留置在神经旁的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局麻药物镇痛。这种麻醉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无须气管插管及喉罩,术中给予适度的镇静,保留患者自主呼吸,极大减少了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由于阻滞了交感应激反应,血压更平稳,术中用药少,无或极少应用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更小。术后低浓度局麻药物镇痛,仅仅阻滞感觉神经,不影响运动神经,便于患肢早期进行无痛功能训练,患者快速康复。
作为深耕临床麻醉一线的医生,团队医生随访发现骨科术后患者疼痛剧烈,原有镇痛方法效果差、并发症多,通过查阅资料,多次改良设计,以及近 15 年的临床探索,发明了新型连续神经阻滞针系列专利(2个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并与国内麻醉耗材集团——驼人集团产学研合作转化生产,目前也是国内仅有的国产连续神经阻滞针产品,该新型神经阻滞针系列产品克服了国外同类产品易渗漏、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的弊端,其方便操作,临床镇痛效果更好。
后续为更方便临床,我们的科研团队又与驼人集团合作研发了连续神经阻滞套件产品,并设计临床试验方案,作为牵头单位发起了“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套件在骨科上下肢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多中心、单盲、随机、阳性器械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器械注册研究,历经三年,终于成功获批国家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目前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套件已取得上海市医保代码并在全国销售。
在上海市科委、卫健委及申康多项课题的支持下,特别是麻醉界多位前辈和同道们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团队科研人员在发明专利的同时,攻坚克难、一路探索,经过近万次的临床实践后,又研发了采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引导的系列连续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新技术。该技术不同于传统全麻和椎管内麻醉方法,仅麻醉单肢或局部,即针对四肢手术部位及支配神经的不同,分别研发出针对上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足踝等不同部位独特的神经阻滞麻醉及导管留置方法。这种特色麻醉无须气管插管,对患者全身影响小,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以往采用传统麻醉方式风险较高的危重患者麻醉更安全。 患者术中仅仅睡一觉,术后2小时即可进食,术后镇痛效果好,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中用药及所需耗材少,可为国家节省大量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及国家经济负担。新技术不仅可应用于四肢骨科手术中,也可应用于
疝气、乳腺、大隐静脉、椎体压缩成形术等。
目前在上海阳光康复中心,研发团队结合医院骨科强大的康复特色,多科协作,牵头组建骨关节手术一体化快速康复团队,患者手术当天即可下床进行无痛康复锻炼,是真正意义的快速康复。在以上系列连续神经阻滞麻醉技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髋部骨折单肢神经阻滞技术,由于髋部阻滞位置深、周围血管多,操作难度大,团队科研人员改变了原有操作方法,率先在国内外提出了“一分钟骶丛阻滞法”,极大简化了操作。目前团队采用这种技术已为1000多名高龄危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麻醉(最高龄患者是有肺炎和双侧胸腔积液的 104.5 岁患者,随访时106岁仍健在)。近10年采用这种新技术完成了6000余例患者的手术麻醉,获得了患者和广大外科医生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为了让更多麻醉医生熟练掌握连续性神经阻滞技术,团队连续9年承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新型连续神经阻滞针及其引导的术后镇痛技术学习班”推广该项新技术。迄今为止,已有来自云南、内蒙古、山西、浙江等全国各地的 500 余名麻醉医生参加这项技术培训。该系列专利及技术分别获得“2011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铜奖”、“2013年上海优秀发明选拔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银奖”、“2015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3 年上海康复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等优秀奖项。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心肺及重症康复中心主任、麻醉及疼痛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