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0年12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武汉,让他铭记一生
——记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赵晓平
本报记者 侯文瑾

 11月17日,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对四川省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先进个人作出表彰。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病案管理科科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晓平便是其中之一。捧着这份荣誉,赵晓平说,这份荣誉不只属于自己,更是属于医院、属于团队、属于千千万万在一线的人。回忆起这段经历,赵晓平道出了那些让自己铭记一生的故事。

 

援鄂前夕
一声令下就出发

 

1月24日,四川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Ι级应急响应,随后,陆续有几支援鄂医疗队出发应战。由于武汉疫情突然暴发,轮到市级医院派出医疗队是赵晓平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在这次疫情之前,赵晓平就曾带过10多人的医疗队到甘孜州参与包虫病巡回医疗。在工作的二十余年里,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出身的赵晓平虽然花在临床的精力不是很多,但在医务科工作近五年的他有着丰富的应急事件处理经验,因此,他在第一时间交上了请战书,同时还参与了筛选医疗队成员的工作。与此同时,赵晓平也忙碌在院内抗疫的一线,全身心扑到院内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研究部署上。到了正式抽调人员的前夕,院领导征求赵晓平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2月9日,正式下发召集通知,次日出发。赵晓平依次通知完15名队员已是凌晨3点,在家辗转反侧的妻子徐圣君也接到了电话,赵晓平简单地说了情况,留下一句“天亮就出发”。


    次日,晨光微熹,赵晓平早早带着14名队员通过医院绿色通道完成体检,9点,动员大会结束后,各自回家整理行装,短短2个小时后就是出发仪式。同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的妻子徐圣君,自接到电话后还没有完全回过神,在院领导的通知下匆匆赶到仪式现场与赵晓平道别。身为队长的赵晓平在行前仪式上,看着一名女队员剃掉了头发,听着队员家属的殷殷期盼,百感交集,也充满斗志。“队员与家属都有紧张和忐忑,身为队长和大哥,我不能让他们看出来,我许下承诺,一定会一个都不少地带他们回来!”赵晓平说道。

 

武汉抗疫  在危难中遇见温暖

 

抵达武汉驻地已是深夜,赵晓平临危受命,多了一个身份,成了四川第六批援鄂医疗队的“联络员”,协助队长牵头管理着303名队员的院感防控、后勤物资统筹、个人防护培训、医疗管理、信息收集报送等工作事宜。


   “武汉之行,最大的挑战就是,一切尽是未知。”如今,赵晓平才道出当时的紧张。“事发突然,很多东西来不及准备,物资也十分有限。”一夜之间,全国上下,成千上万名援鄂医务人员涌进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运转受限,交通资源紧张,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眼前,赵晓平忙而不乱,为全队做好列队编号,带回酒店已是凌晨,等取回托运的物资,卸货、办理完入驻已是凌晨3点过。赵晓平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发完、搬完,躺在床上,听到自己有力的心跳,我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


    10日晚上,医疗队接到通知,与山东省援鄂医疗队共同负责汉阳方舱医院。从这天起,该方舱20个单元,480个床位,就是赵晓平的统筹负责区域。随即,赵晓平先后制定了搭班方案,提醒队员注意事项,重点关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每天游走于街道办物资调配处、三个酒店驻地和方舱之间。从早晨5:30与本院队员一同派发早餐、检查装备,开始投入一天的工作,到凌晨1点后写日记、写报告再入睡以结束一天。日复一日,一个多月的援鄂工作高压而又充实,忙碌却也难忘,但他深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月17日中午1点,赵晓平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焦急又亲切的四川话在电话里响起:“是四川的赵老师吗?给我发一个定位,我下高速来送物资给你们。”这种特殊情况下,没有人能拿到交通部的通行证来“行骗”,直到在酒店门口,赵晓平真实地看到川J牌照,挂着“四川省慈善总会捐赠”横幅的红色货车缓缓驶来,心里多了一丝暖流。这辆满载着3000多瓶医用酒精、消毒液,给医疗队解了燃眉之急的货车,由遂宁的师傅王伟,独自开了近20个小时,1000多公里的路,途中仅有简单的休息,没吃没喝。到达酒店后,赵晓平与其一同卸下了物资。赵晓平准备好盒饭和水想让王伟吃饱喝足,做好补充,然而,王伟吃了不到三分之一的饭,喝了两口水,便要离开,“我怕途中上厕所耽误时间,你们继续忙吧,我先回了。”回忆起当时,赵晓平对这位特殊的“战友”叮嘱开车小心后道别,万分感动。

 

逆境同行  与成长撞个满怀暖

 

    在方舱里工作,虽然没有接到重症患者,但是面临的风险丝毫不减。轻症患者虽然没有过多的医疗护理,但精神上的护理赵晓平与队员丝毫不敢松懈。2月29日,赵晓平签收了由省卫健委与新华文轩一同捐赠到汉阳方舱医院的图书,包括《简说大熊猫》《瓦尔登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等语言诙谐通俗,内容积极有趣的图书。一位因迟迟不能出院而忧心忡忡的男患者,第一时间被赵晓平带到阅览区,关于大熊猫的起居日常成功地开启他的话匣子,转移了注意力,赵晓平对他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作答。


    医疗队员们在赵晓平积极乐观地带动下,手脑并用,同时在队员余丹的指导下分工合作,用白布设计制作出便携可爱的小布包,弥补了防护服携带功能的不足,可以装上必备的纸笔等用具,方便进舱使用。队员们还“苦中作乐”,将小布包画上了大牌商标,山寨版手绘的“LV”“GUCCI”和隔离服搭配起来分外俏皮,也给方舱抑郁的氛围添了一抹欢乐。


    第一次吃自热饭,上下层搞反了;第一次穿尿不湿,挺别扭;第一次被那么多双眼睛围观穿衣服,有点“害羞”……虽然已是有丰富经验的队长、“老大哥”,赵晓平仍然有着不少新体会。


    作为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带队队长,赵晓平不仅在工作生活上照顾好队员,更兼顾队员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向。晚上9点,是医疗队工作节奏稍有缓和的时候,赵晓平每两天就会有组织地与队员们进行一次微信视频,看到每个队员都面露笑颜出现在屏幕上,赵晓平就深感欣慰。“他们都好坚强的,很多情况我都是从医院的反馈中得知的,然后再向队员一一报平安。他们个个吃苦耐劳,毫无怨言。”一位队员的爷爷,每个月需要在家里靠换尿管来维持正常机能,他在家时,就靠自己处理,援鄂离家后,医院了解了其家中情况,便派院内护士去其家中照护解决了后顾之忧;还有一位队员,家里孩子需要照顾,医院也为其派专人送饭到家……“有一次在做回顾统计的时候,发现一位队员的排班多排了,间隔不过几个小时又要上一班,干劲满满地就去了,没有提出异议,更没有一句怨言。”逆境同行,赵晓平与队员结下深深战友情。

    援鄂回来以后,急诊科队员宋睿告诉赵晓平,永远也忘不了到武汉的第一次进舱上班,赵晓平目送他初进方舱时的那个眼神和转身的背影,坚定又温暖,感受到了那种力量,“是一种心里有底儿的感觉。”
    11月17日,从武汉回来已经过去了整整8个月,赵晓平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这是群众和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认可,荣誉的背后是责任,一个都不少地带回全队,兑现行前的承诺,我做到了!”他说,这少不了后方的坚强支持和前方团队全心全力的付出。


    关于武汉奋战的30多天,赵晓平写下了近5万字的日记,收录进院刊,载入到回忆。“峥嵘岁月要珍惜,功劳簿上不能躺;平战结合练本领,不忘初心佑健康。”这是赵晓平在日记里,写在最后的话,也是获得荣誉后的最终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