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0年1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
为生命“最后一程”送上“一轮暖阳”
本报记者 徐咏秋

全国首批四川首家“老年友善医院”、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奖、改善医疗服务奖……在探索医养结合改革的发展道路上,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荣获多项全国性大奖,走在四川前列的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已然形成集医疗、康复、宁养、照护、疗养、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模式,尤其在安宁疗护、护理培训等方面更是成效突出。近日,记者来到该院一探究竟。

 

老有所医
怀旧疗法温暖老年人的心

 


“我想感谢这里的医生和护工们,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照顾我,真是太辛苦他们了!”在4病区阿尔兹海默病中心的“智能康复小屋”里的一张大方桌前,李婆婆(化名)从包里找出纸和笔,写下她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的话语。


李婆婆是一位重度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几年前,因中风生活无法自理,家人把她送到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阿尔兹海默病中心。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李婆婆的病情很快就稳定下来。


中心主任杨绍杰介绍,阿尔兹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患病的老人智力下降,有的老年人智商甚至退回到3岁以前,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中心采取一系列特殊康复治疗手段,千方百计使已失智的老年人稳定病情甚至把智商“拉回来”。


那么具体采取哪些康复治疗手段呢?杨绍杰说,医院按病区规范化建设标准,引进多项先进医疗设备,配备现代康复器材,设置“智能康复小屋”,安排专职医护团队常驻病区提供治疗。而除了对患者进行肢体上的治疗,他表示,心理治疗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


在“智能康复小屋”,记者看到,屋内共分为3个区域,两边分别是怀旧医疗区和情绪疗法区,中间是认知功能训练区,摆放有不少益智游戏卡片,墙上贴有音乐和情绪疗法的介绍。


“我们希望病人来到这里后,不是生活在冰冷的病区病房里,更希望为他们营造温暖舒适、可以勾起过去美好记忆的家的氛围。” 杨绍杰说。而为了改善老人的认知功能,治疗师们搜集了每位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笔记本等旧物件,经常同他们聊天,通过回忆过去唤起老年人消失的记忆。

 

分类施治
把康复治疗延伸到社区

 

40岁的康复理疗师彭松灏近两年的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每周,他都要抽出一天时间,坐近1个小时的地铁,到青羊区马厂坝社区医护康养站为老年人提供针灸康复理疗、居家环境改造指导、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治疗等健康服务。一天中他既要进社区又要下病区,生活忙碌而充实。


这是自2019年底开始,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率先探索建立的成都市第一个基层医护康养站。目前,该院已在成都建立了3个社区康养站。每天都有理疗师、中医专家、护士轮流到康养站为老年人提供包括中医药、血压血糖监测、健康档案建立等各项服务。


据医院康复科主任卢家春介绍,该院共收治1200名老年患者,其中平均每位患者患有7~8种疾病,有的甚至有20多种疾病,康复需求大,康复周期长。医院通过引入“光引导式(LIGHT)”康复策略,开展了老年骨关节病康复、神经功能康复、心肺功能康复、传统中医养生康复等20多种措施,达到集预防性、治疗性、恢复性为一体的效果,深受患者欢迎和好评。


尽管如此,医院现有的1200余名治疗师仍难以满足需求,为此,医院在已建成4个社区康养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类施治,对符合住院条件的老人,医院开启医疗康复模式,对医院外社区有需求的老人,医院开启送医进社区模式。两种模式并存,互为补充,目的是让辖区每位老人都能提高生活质量,安享幸福晚年。据介绍,下一步,医院还将建立“上级—转入本院—回归社区”三级老年康复体系,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医院床位不够、老年人不愿出院等难题。

 

相伴“最后一程”
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开

 


“我2010年入院,一来就开始做护理。”2020年对52岁的辛小平来说是一个特殊年份,今年她从事护理工作已满10个年头。如今,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照护管理部协管员,主要负责对新来的护工进行岗前培训。回忆起当初刚接触护理这份职业时,她感触很深。


42岁时,辛小平从老家绵阳梓潼县红豆村来到成都,入职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担任第五病区护理员,由于收入不高,工作一段时间后,她想辞职,三区护士长了解情况后,提出可以将她调配到三区工作。


三区当时是心脏内科病区,住院患者大多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辛小平到三区后,负责照护6位老人,每天要为他们穿衣、喂饭、喂水、拍背、清洁口腔,帮助完成大小便,工作虽辛苦,但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幺哥,小鸟,小鸟,我3年没看见小鸟了。” 唐婆婆瘫痪了3年,入住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后,她第一次见到了小鸟,听到了鸟鸣。


2012年,身患冠心病、重度骨质疏松症长期卧床的唐婆婆住进了心脏内科病房,辛小平成了她的护理员,从此两人每天朝夕相伴,感情亲如母女。每天,辛小平都要早早起床,为唐婆婆穿衣洗漱、喂饭,甚至还要人工帮助老人排便。白天没事时,婆婆会突然叫她,“她叫我幺哥,我到她面前,她却说没事,就是想叫你一声。”夜里,只要唐婆婆吭一声,睡在旁边小床上的辛小平都会第一时间起身,处理完老人的需求,直到老人熟睡,她才继续入睡。


“我最喜欢看唐婆婆吃肉的样子,好乖哟!”辛小平回忆,有一次她回老家参加酒席,知道老人爱吃坨坨肉,便打包了几块带回成都,加热后给婆婆吃,老人幸福而满足的表情,让辛小平印象很深。


2014年,辛小平参加了全国通用护理员考试,考试时因不会操作,没有涂完机读卡,担心自己考不过的她还伤心地大哭了一场,一贯要强的她本想如果没考过就回老家去,没想到最后成为通过的少数,这更加坚定了她从事这个职业的决心。


2016年,唐婆婆因病救治无效去世,看着老人平静地离去,尽管很伤心,但辛小平觉得至少婆婆最后走的这段路是开心快乐的,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职业的价值。


凭借丰富的照护经验,2018年7月,医院护工部决定聘请辛小平担任照护管理部协管员,负责新护工培训工作,而她的工资也从最初的2000余元涨到近5000元。


近年来,医院通过聘请退休后的老护工成立照护部、护工部,定期举办老年照护技能培训,强化奉献爱心、尊老敬老理念,培养出一大批具备“保姆、护士、护工”三位一体的充满爱心、具备医学常识的复合型护工人才。为了稳定护工队伍,医院采取了一系列人文关怀措施,节日期间发放慰问品,组织开展集体短途旅游,让护工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护工们又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了自己所照顾的老人们。


“按照医养结合发展规划目标,我们要尽力满足老年群体对美好晚年生活的向往,为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送上‘一轮暖阳’。” 该院党委书记陈芍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