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会出现的袒胸露乳的女性石雕,大多是与生育有关的神圣女神,哺乳在食物极其匮乏的年代有着延续生命的重要意义。石器时代,劳动人民以狩猎为生,而作为他们劳动狩猎的主要工具,如石刀、石斧和石锤上就雕刻有女性乳房的图案。人们将女性的乳房作为人类成长的原动力和生命力的象征来加以崇拜。
古代的母乳喂养
18世纪末期的版画中,也不乏这类强调感性、母爱、母性情感的亲喂母乳图像,并且被冠以《母爱》《温柔的母亲》等标题,显示此母性行为已经深植于大众心中,并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除了文化层面对哺乳崇拜的描述外,社会层面和医学领域也强调母乳的重要性。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规定,母乳哺育须持续到婴儿3周岁。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以色列犹太教经典宗教文献《塔木德》则规定:“新生儿必须哺乳24个月,不得提前断奶”。
不过自古以来,并非所有母亲都能顺利地进行母乳哺育,部分贵族或有权势的人开始为孩子雇乳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极权主义国家的婴儿要离开父母,统一送到公共的托儿中心由乳母喂养,以便从小培养效忠国家的精神。在罗马,贵族也是让奴隶喂养自己的孩子,罗马人最偏爱希腊籍乳母,认为这样婴儿既满足了身体所需,也吸收了文化营养。早期的基督教作家特土良说,罗马国王也是吃基督教徒的奶长大的。
但是,随着乳母代生母哺育后代的文化逐渐盛行,亚里士多德、普林尼、西塞罗、塔西佗和普鲁塔克等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家和作家相继发出反对的声音,他们害怕由家庭之外的女性来承担哺育职责会毁坏维系家庭应有的情感纽带;他们认为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孩是每一个母亲应该承担的天职,孩子在家庭内借由乳汁得到的最原初、最自然的爱能够激发他们长大后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国家,并且愿意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而反过来,倘若母亲不履行自己在家庭中的哺育职责,就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性。
进入中世纪,在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欧洲,母乳哺育开始被视为女性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义务。人们必须遵从基督教的各种教谕,其中就包括“母亲必须亲自喂养自己的孩子”。
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也竭力宣扬母乳哺育对社会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将母乳哺育推向高潮。18世纪末期,玛莉·沃斯通克拉夫特也认为女人如果不愿意亲自哺喂母乳,就不配做妻子,也没有资格成为公民,因为女性亲喂母乳的画面能使她看起来更为动人,这是维系夫妻情感最自然的方式。
母乳喂养与情感联结
生命健康叙事理念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连接,母乳哺育是一种建立母婴之间亲密连接的最佳方式,能够给婴儿带来安全感。当母亲哺育婴儿母乳时,宝宝必须贴近妈咪乳房,接触妈咪身上温暖肌肤、气味、心跳声,或有目光与语言的交流,这些互动能使宝宝感到安全与被爱,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桥梁、加深情感联系。亲喂母乳时,母体会释出催产激素,增加爱的感受,进一步增强母婴纽带,这也是催产激素被称作“拥抱荷尔蒙”的原因。正如美国母乳哺育倡导者、国际知名哺乳书籍作家和研究员黛安·维辛格所言,奶瓶可以喂饱宝宝的肚子,母乳才能滋养宝宝的灵魂。
在中国古代故事中,母子连心往往借由乳汁得以体现。据北魏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的记载,南朝将军朱修之曾在黄河流域的延寿津守城,迎战北魏军队。忽有一天,家中的老母乳汁喷涌而出。原文是:“其母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儿必没矣。修之绝援,果以其日陷没”。意思是,朱修之的母亲悲伤忧虑,有一天突然喷出乳汁。母亲痛嚎着告诉家人:我年事已高,本不应该有乳汁,今天忽然涌出乳水来,我儿必死无疑。朱修之当日果然因援军不及,殉城而死。
位于重庆市西北大足县宝顶山的“大足石刻”,是距今800多年前唐末宋初的摩崖石刻。其中“父母恩重经变相”(1174—1252年)是大足石刻摩崖造像中,宣扬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石匠以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将世间养育儿女的烦琐细节提炼为父母对子女的十大恩德打造出来。大足石刻第六组造像“哺育不尽恩”展示了母乳哺育的画面。这幅佛教艺术石刻提醒后人,用母乳喂养不仅可以提供宝宝生存的营养物质,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母子亲情互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母亲的情绪可以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因而,生命健康叙事理念提出乳母一定要懂得叙事调节,维持哺乳期间的情绪稳定。中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有类似的论述。孙思邈指出:“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其乳儿者,皆须性情和善。”意思是说,乳汁是母乳身体的气血所化,必然会受到乳母身体状况的影响,而乳母的情绪又会影响其身体状况,也就可以说,乳母的身心状况都会影响乳汁的质量,进而影响饮食乳汁的婴儿的身体健康。孙思邈明确指出:“母怒以乳儿,令儿喜惊,发气疝,又令儿癫狂。”因而,在哺乳时,乳母一定要保持心情愉悦。
《幼科概论·婴儿护持得法可以避病说》中言:婴儿后天以脾胃为主,故落生后必须与以乳食,以助其生长之机。对于乳母的性情,《幼科概论》也有论述。其中提到,“又须慎选乳母,身体清健,不犯七情为合格。盖婴儿借乳以养生命,关系甚大。善为乳母者,夏季避其热,热则致儿吐逆;冬季避其寒,寒则致儿感冒咳嗽。食怒乳则儿逆气胸满,食醉乳则儿身热腹痛……总之,乳母能慎寒暑,避恚怒,不食浓腻炙爆,庶乳汁清和,儿不致病。否则阴阳不能燮和,气血沸腾,乳汁败坏,乳儿疾必丛兴也。”
清末徐熙创作了一首《劝孝歌》,其中一句“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表达的是对母亲哺育儿女的敬意。母亲哺育孩子,一哺育就是三年,耗费的是大量的气血和精力,因而,作为儿女应该感恩孝顺自己的母亲。
母乳喂养与母婴健康
母乳哺育是爱与健康的起点。母乳是最适合新生儿的食物,母乳喂养是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理想方式,对母婴健康均有益处。丹麦一家预防医学机构的研究发现,哺乳时亲子间的紧密接触可以刺激婴儿脑部及心智发展,对宝宝成人后的智商(IQ)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此外,母乳哺育可以刺激婴儿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允许酵素、荷尔蒙、成长因子及免疫物质来帮助婴儿对抗感染性疾病。母乳中也有长链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神经及视网膜的发展。科学家还发现,母乳里一种名为“哈姆雷特”的物质,可转化为抗癌素,对治疗40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有效。
对于乳儿而言,哺乳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的机会,还能降低哮喘、食物过敏、乳糜泻、Ⅰ型糖尿病,以及白血病的风险。哺乳也可能提升婴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及减少成人后肥胖的机会。对于乳母而言,母乳哺育对母亲的身体及情绪健康都有帮助。产后尽早开始哺乳可以减少妈妈产后出血和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对母亲的好处还包括加强子宫的产后收缩和减轻体重,也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概率。母乳哺育也能延迟月经和生育能力的恢复,此现象称为泌乳停经。长期的好处包括减少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
每一个曾经母乳哺育过的孩子都应该知道:我曾与妈妈如此亲密无间,我是这样被母亲的乳汁滋养长大的,乳房是如此美丽、神圣。培养孩子对乳房的正确态度,对妈妈的亲密情感,以及对女性的尊重。(据叙事医学课程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