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奋进五十载 热血谱华章
攀枝花市中心血站砥砺奋进50年发展成就掠影

       2005年实现了省政府下达的“自愿无偿献血比例100%,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的“双百”目标,同年血站被评为四川省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在市中心广场设立爱心献血屋,并陆续在各县(区)、乡镇(街道)等地设立了流动献血点。

       1998年至2022年全市无偿献血量从3万毫升增长到667万毫升,无偿献血人次从140人次增长到20172人次。2022年献血率增长到16.64‰,居全省第1位,固定献血者比例增长到52.92 ,保持全省第2位。

       2006年以来,攀枝花市连续8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先后有24.96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其中2683名无偿献血者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攀枝花市中心血站先后荣获“攀枝花市委先进党组织”“四川省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血站系统表现突出采血班组”等称号。

       1973年,在祖国大西南“三线建设”要地,随着卫生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一颗耀眼的红色“明星”——渡口市血站诞生,这就是今天的攀枝花市中心血站前身。

       回眸5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攀枝花市中心血站伴随着攀枝花市这座英雄之城驶入发展快车道。

       历史沿革

       四川建站最早的6家血站之一

       攀枝花市中心血站于1971年筹建,1973年正式成立,是四川省建站最早的6家血站之一。编制20人,下设5个组:体检组、采血组、化验室、血保组、后勤组,当年名为“渡口市血站”。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血站亦更名为“攀枝花市血站”,当年与市医疗器械修配所合并,编制42人,内设8个科室:办公室、财务室、体检室、采血室、化验室、血保室、总务室。2003年经四川省卫生厅批准更名为“攀枝花市中心血站”。2014年核定编制为44名,2015年内设科室6个:办公室、综合业务科、质量管理科、检验科、体采科、成分供血科。2016年核定编制为46人。

       建站之初,房屋建筑极其简陋,业务用房800㎡,功能布局不合理,1987年新建1700㎡的第一栋业务楼,2002年国债资金再建2900㎡业务大楼,极大改善了采供血条件。

       发展脉络

       献血率和输血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20世纪70年代——1974年至1979年,支援“三线建设”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陆续分配到攀枝花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工作不断加强,血源队伍逐渐壮大。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推广成分输血,攀枝花市血站是全省最早开展成分血制备的血站之一,在血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填补了攀枝花市的空白。

       20世纪90年代——全国实行血液管理“三统一”(统一规划设置血站、统一管理采供血、统一管理临床用血),攀枝花市中心血站成为攀枝花市唯一合法的采供血机构。

       血站逐步完善无偿献血工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无偿献血,并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固定和流动献血点,用“爱心服务”迎接人民群众的“爱心血液”。

       2000年至今——2001年,上线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全省最早开展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血站之一;2005年,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认证,是全省最早完成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血站之一;2008年,在ISO9000质量体系的基础上,完成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体系建设,质量管理涵盖了采供血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2017年,升级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国家、省级血液管理系统互联互通。血液质量安全和信息化程度显著加强,临床用血充分保障。

 (唐作红/文 攀枝花市中心血站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