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07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有效管理疾病,学会“动”

       由于影响Ⅰ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的因素很多,包括自我监测、胰岛素一天总的应用量、胰岛素方案以及饮食控制、吸烟、饮酒、就医频次、胰岛素自身抗体、C-肽的水平等,患者的血糖控制往往较差。

       要控制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首先要有准确的诊断。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区分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金标准”,因此诊断Ⅰ型糖尿病主要靠临床特征来综合判断。

       然而,糖尿病患者“重治疗、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Ⅰ型糖尿病患者多半是因发生了急性并发症才得到诊断和治疗。对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表示,教育和管理在糖尿病治疗中应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Ⅰ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小,青少年患者从诊断到治疗,需要经历青春期、成人期,伴随着学习、工作、结婚、生育一直到老。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如何饮食、运动、科学进行血糖监测,如何正确用药、注射胰岛素等,都需要有专业人士指导,患者需要学习如何与疾病和平共处,有效管理疾病。

     《中国Ⅰ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特别提出,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4个部分。不同的运动形式对血糖影响不同,有氧运动可降低血糖,但低血糖风险相对较高;无氧运动则短时间较常出现血糖明显升高,24小时后血糖显著降低;有氧加无氧的综合运动则更有利于整体血糖控制,间歇高强度运动的有效性被认可。运动时长与选择的运动方式、人群、是否有运动基础及血糖水平相关。成人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目标是每天至少运动20~45分钟,每周持续5~7天,间歇期不超过2天。儿童青少年则建议每天60分钟中等至高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