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3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市骨科医院康复二科主治医师赵祥鑫
援彝1年 更加坚定学医初心
□本报记者 方继莲

       1985年出生的赵祥鑫,是绵阳市骨科医院康复二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从医20年,他坚持扎根康复医学临床一线,用精湛的医术治愈了无数肩、腰、腿和各种关节疾病患者。2017年成功为一名腰椎骨折伴双下肢截瘫患者摆脱终身残疾困扰,实现自由行走;2021年他请缨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用毕生所学将彝医传统火疗技术与现代康复蜡疗技术进行融合改良,获得省对口办的高度肯定,并荣获昭觉县委组织部颁发的2022年度“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               

       变“不可能”为“可能”

       让截瘫患者实现自由行走

       20年的从医经历,让他在骨折术后及截瘫偏瘫功能性康复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系列运用关节松动术、彭氏骨伤理筋手法、针灸及运动训练等中西医结合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2017年12月,一名20多岁患有“腰2椎体爆裂性骨折伴双下肢截瘫”的青年在家属陪伴下找到赵祥鑫求诊。下肢绵软无力,无法站立,情绪十分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是赵祥鑫见到患者的第一印象。通过简短的交流得知,该患者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年岁已高,在一次户外作业时不慎从高处坠落致腰椎骨折,辗转多地就医治疗后仍然无法行走。想着自己将成为生活无法自理的废人,终身残疾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他万念俱灰。

       为了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赵祥鑫仔细检查其身体状况,并翻阅大量康复医书,一边运用先进的康复训练技术为他做功能训练,一边开导、鼓励他,“坚持康复训练,就会有奇迹发生”。温暖的话语,让小伙子燃起生活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3年后,一面“妙手回春 医德高尚”的锦旗送到赵祥鑫手中,患者不仅甩掉拐杖正常行走,还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未知,才能为患者争取到生的希望!”这是赵祥鑫从医路上的座右铭,也是他刻入骨髓的理想信念。

       潜心钻研 融合改良

       让受援地居民享先进疗法

       2021年底,医院接到全省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任务,赵祥鑫请缨到昭觉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他克服了来自家庭、事业的种种困难,告别了父母和妻儿,踏上前往凉山的征程。

       初到受援医院,赵祥鑫得知昭觉县中彝医院不仅康复技术缺乏,治疗方式单一,而且很多康复设备由于无相关专业技术操作人员导致长期闲置,加之医院员工工作积极性缺乏,没有职业认同感,就诊患者少等现实情况,他克服陌生的环境、恶劣的气候、语言的障碍等困难,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带教计划,手把手地教授康复手法和治疗技术,要求他们掌握不同的康复治疗和操作技术,针对不同病人进行精准的康复评定,并提出个性化的治疗手段。

       在帮扶期间,他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推进中医流派学术传承,创新中医临床特色优势。利用绵阳市骨科医院独具特色的彭氏骨伤理筋手法,治愈了长年严重肘部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在他的指导下,受援医院陆续开展了关节松动技术、超声波治疗、冲击波治疗等新技术,同时还合理利用闲置设备,开展腰椎间盘突出推拿、颈腰椎牵引等多项中医适宜技术。尤为突出的是,他利用休息时间潜心钻研,将彝医传统的火疗技术与现代康复蜡疗技术进行融合改良,大大提高了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疾患的治疗效果,让当地的居民不出县也能享受到先进的治疗技术。现在的中彝医院康复科,不仅门诊病人量增长了15 ,科室收益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0 。

       一年的对口帮扶,赵祥鑫去过昭觉县10多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为上千名当地群众义诊。他自费为偏瘫患者购药,主动入户指导功能锻炼;他自发组织为昭觉县庆恒乡、苏巴姑村等多地留守儿童捐赠衣物上百件,书籍300余本;他自费定期为偏远地区困难儿童送去生活物资……他也是收到当地患者赠送锦旗和感谢信最多的援彝医生。

       由于赵祥鑫对口支援表现优秀、业绩突出,他受到昭觉县中彝医院通报表扬,并荣获昭觉县委组织部颁发的2022年度“优秀党员”,绵阳市骨科医院颁发的“先进个人”“优秀医师”等多项荣誉。曾经有人问他,昭觉县工作生活那么苦,你图啥?值得吗?赵祥鑫却坚定地说:“我认为值得,在凉山待了一年,好像感悟出了什么是人生。让我更加坚定了学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