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观干净,还能做针灸理疗,收费合理,真是方便!”7月7日,在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宝元村卫生室,前来就诊的村民刘光华对卫生室的“新面貌”甚是满意。
刘光华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来的实惠,这源于绵阳市安州区先行在雎水镇宝元村开展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并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通过深化医改,安州区探索建设乡村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成为该区的又一惠民之举。
升级改造
基层就医环境大变样
走进宝元村卫生室,健康服务一体化村卫生室的牌子映入眼帘,观察床、移动式紫外线灯、出诊箱、输液椅等诊疗设备和电脑、打印机、医保刷卡器等一应俱全。各类常见药品种类齐全,基本医疗设备摆放整齐,村民就诊记录规范翔实。
身穿白大褂的宝元村村医王小林正在为前来就诊的村民检查身体。王小林告诉记者,“以前大多数时候给村民治疗都是在家里,后来区里投入资金对卫生室的环境进行了改造,相比之前的工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村卫生室的“蜕变”同样给村民们的就诊带去了便捷。村民张元福激动地表示,“过去,村卫生室条件有限,不能刷医保,基本药物不齐全,很多病在村里看不了,只能去大医院看,很不方便。现在一般的小病,王医生在卫生室就能给我们治疗,不仅省钱还省心。”
安州区按照“一村一医”设置村卫生室192个,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程”,投入42.8万元对全区192个村卫生室进行内外部装修改造并统一配备设施,为一体化村卫生室接通了宽带网络,实现医疗、公卫数据即时上传,群众就近就医环境切实改善。
身份留人
村医队伍助力医疗服务再上新台阶
村医稳,农村医疗才能稳。自2021年起,安州区在雎水镇试点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落实“乡聘村用”制度,对辖区各行政村实行“一村一所一人”建设,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置一个村卫生室,村医与镇卫生院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聘用关系,村医身份由个体转变为乡镇卫生院编外聘用人员,由卫生院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王小林签订聘用合同后,成了雎水镇卫生院聘用职工,从此薪酬待遇有了保障。
“现在村卫生室门诊量明显增加,老百姓对‘家门口’的乡村医生更信任了。按照绩效考核,我们村医的收入一年有5万余元。”王小林说。
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王小林一直在上级医院学习,回来后开展了小针刀、针灸、中频、拔罐、刮痧、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其中开展针刀松解术20余人、穴位注射30余人。
雎水镇卫生院院长肖勇说:“自从‘县管乡聘村用’后,村医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由个体转变为镇卫生院聘用职工,和其他医务人员一样,有基本工资和绩效收入,还有社会保险。”
谈及身份的转变,王小林表示,“从眼前看,卫生院帮我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还能向上级医院的医生‘取经’,提升医疗技术与服务能力。从长远看,退休养老有了保障,我们也放心了。”
绵阳安州区卫健局副局长姜乾芳介绍,区政府、组织部、卫健局、财政局等单位多方发力,让村医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村医全部实行乡聘院管村用制,村医工资实行绩效考核。
与此同时,为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安州区卫健局邀请市、区专家每年分批举办全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常见急症急救处理、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卫生法律法规等培训。
关口前移
“六个统一”打造新模式
基层医疗,不仅是看病开药,还要为常住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对慢病患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生活方式改变,慢性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加,慢性病健康管理成为基层公共卫生的重点工作之一。
安州区在试点开展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改革中,实施产权归属、人员聘任、公益运行、财务管理、药械采购、养老待遇等“六个统一”,探索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为突破口,创新开展“乡级配送、村级派送,双向转诊、定期随访”的慢病健康管理路径,形成一套“乡村联、医防合”的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村居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健康服务,切实增加辖区群众健康获得感,形成辖区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据统计,2023年1~5月,安州区开展健康宣教190余次,重点人群随访20000余人次,健康体检6000余人次,送医送药2500余人次,实现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便可享有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
一体化管理改革让基层医疗有“厚度”,健康服务有“温度”,让广大基层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健康服务。姜乾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在基础建设、人员编制、人才培养、待遇保障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消除全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缩小城乡就医差距,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