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19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发布
解决产业短板 布局区域发展
据四川中医药

我省是全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解决我省当前在中药材产业存在的“缺规划、缺管理、缺大品牌”等突出问题,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进一步摸清中药材家底基础上,聚焦短板,对标发展目标,编制了符合我省实际的《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于指导全省各地有针对性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工作,解决“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良性互动,提升中药材质量,培育中药材大品种,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产品,推进我省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日,该《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正式发布。

推进资源优势
向市场优势转化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针,确立了“兴医兴药并举,事业、产业、文化联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发展总体思路,成立了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目前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配合、齐抓共管、全域发展的良好局面。中药材产业作为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七个优先发展千亿级产业之一。
《规划》从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围绕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发展布局建议和保障措施等五大板块进行编制,以解决产业短板为核心,制定发展目标及任务为重点,提出了区域发展布局建议。对于将我省中药材产业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推进我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产业技术平台
完善保障体系
《规划》总结了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厘清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公布了86种川产道地药材名录,为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提出实施“1234”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全面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两个中药材产业技术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完善三大中药材产业保障体系(资源保障体系、质量标准支撑体系、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开展四大产业示范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中药材定制药园示范基地、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民族药特色示范基地)。在生产区域布局上,提出“三定”的发展格局。一是“定产区”,确定了四大中药生产区布局(四川盆地药材生产区、盆地边缘山地药材生产区、川西高原及川西高山峡谷药材生产区、攀西地区药材生产区);二是“定品种”,对67种四川省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所适宜种植(养殖)区域及其2020年、2025年发展规模提出了建议;三是“定重点县”,结合当前我省药材道地产区和大宗药材传统产区分布特点及我省中药材资源禀赋生态优势,遴选75个重点县,并对各重点县主要适宜发展品种及其2020年、2025年发展规模提出了建议。
《规划》还提出了川产道地药材认证、定制药园、中药材产业示范区等发展新模式,对提升我省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发挥中药材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