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05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市创新开展农村义诊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医疗专家村村跑 特色义诊月月来
张雯 韩丹 本报记者 方继莲

       今年以来,绵阳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义诊工作,创新开展“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通过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努力实现全市1582个建制村每月义诊全覆盖,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义诊每月来 

       村民直说好

     “奶奶,你现在骨密度值偏低,平日里要多补钙,出门一定要注意安全,谨防摔倒。”近日,在绵阳市顺江村,来自三台县中医院的医生们为村民开展义诊,将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切实带到群众身边。

       同期,在绵阳市五一村,也聚集了不少前来接受义诊的村民。由绵阳市中心医院、绵阳万江眼科医院、平武县人民医院、高村乡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成的义诊队为当地群众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现在专家们直接到村里为我们做检查,听说以后每个月都会有医生来义诊,这简直太好了。”一名村民由衷地感叹道。

       村民口中提到的“每月义诊”,就是绵阳市创新开展的“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广泛开展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结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2023年度农村义诊专项行动的通知》,并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农村义诊专项行动,切实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而“一村一月一义诊”就是农村义诊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

    “当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短缺,村医普遍年龄偏大,村卫生室、卫生站诊疗能力有限。既往各地各医疗机构独立开展的义诊服务覆盖面不广,组织性和针对性不强,农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并不高。”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田卫介绍,“我们提出开展‘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就是要解决基层医疗卫生‘4个性’问题——就医的可及性、诊疗的高效性、服务的针对性和机制的长效性。”

       医疗有保障 

       服务有特色

       为保证诊疗服务的高效性,绵阳市根据辖区内建制村数目、分布、人口结构、地理位置等情况,划区包片确定各义诊队的责任范围。统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由市级医院专家做医疗技术顾问,县级医院医师做骨干,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员为主力,组建义诊队。

       以江油市为例,组建的50支义诊队伍,均由市级、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成,义诊小队会对当天义诊情况进行讨论“复盘”,针对义诊过程中发现的疑难杂症患者,开辟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优先就诊、检查、住院。同时,还将群众的健康状况及时同步至健康档案云平台,将义诊服务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解决了“谁来干”的问题,健康义诊工作在“干什么”的内容设计上也颇具亮点。绵阳市坚持“一季度一主题”原则,根据各季节不同的常见病、多发病,各村落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等特点,设计不同的义诊特色主题,以满足农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晓林表示,开展农村义诊要起到实效,关键在于形成长效机制。下一步,绵阳市将探索把“一村一月一义诊”作为机制予以固化,在目前市级统筹抓“总”,县级负责抓“事”,乡镇落地抓“实”的组织架构下,不断实践优化,形成上下贯通、分级负责的责任链条,并将义诊行动质效纳入评价考核,开展督查指导,实现“月总结、月反馈”,确保优质医疗服务重心真正“下到基层”,惠及更多乡村群众,以强抓基层卫生健康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