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04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潘海鹏
用心科普 让患者少走弯路
本报记者 方继莲

       又是一个深夜,潘海鹏回复完 最后一条粉丝留言后,才放下手机 沉沉睡去。因为白天太忙,来不及 回复,所以他只能在睡觉前查看留言,都是咨询病情的,迟迟不回复, 他担心患者着急。

        潘海鹏是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 的一名医生,同时也是拥有粉丝 63 万、获赞219万的抖音“网红”。

       北方医生的“四川情怀”

        一米八的个子、一口标准的普 通话、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干脆、走 路带风,这是潘海鹏给记者的第一 印象。

         在神经外科领域工作了20多年 的潘海鹏,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谈 到为何走上从医道路,他自豪地说: “家里有很多长辈都是医生,我在医 院里闻着消毒水味长大,接收了很多 救死扶伤的正能量。”而选择神经外 科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是 因为潘海鹏认为作为人体司令部的 大脑如此神秘,还有很多未知的领 域等待探索;同时,在高倍显微镜 下,用一根直径只有头发丝几分之 一的针线在血管上“绣花”,这种精 准和专注的感觉让他着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 大地震,“我当时还是小医生,想去 四川支援,但是资历不够,因此留下 了遗憾,从此我心里暗暗埋下了‘去 四川’的种子。”潘海鹏说,在北京的 时候,也看到很多西南地区的病人 千里迢迢来就医,于是“去四川”的 想法更加强烈。12 年后,潘海鹏在 2020年5月12日这一天,阔别奋斗 了17年的北京,离开中国医科大学 航空总医院,来到了三六三医院,让 心中那颗种子发了芽。 

        和大多数外科医生一样,如果将 潘海鹏的日常工作做成一个“切面”, 大部分时间,他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 门诊和病房。即使这样,他对患者也 是有问必答,事无巨细。脑病起因复 杂,在门诊上,每位患者潘海鹏至少 要用20分钟沟通病情,这样他才能 为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计划。

       通过科普让患者少走弯路

       和其他医生不一样的是,在潘 海鹏的办公室里,桌面上时常放着 一个手机支架,书柜顶上还放着一 套拍摄设备。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潘海鹏 发现,不少患者要么病急乱投医,要 么认为只有大医院能看好病,所以 就医途径很曲折。“我想通过医学科普和健康指导,解决患者生活中一 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解决 不了的,也能通过科普让患者精准 就医。”潘海鹏已经这样干了 10 多 年了,早在 2010 年,他就将医学知 识与病例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 言写文章为大众科普疾病的发生和 预防。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 他逐渐开始接触视频媒体。

       2017 年,潘海鹏开始录制科普 短视频,有时候看完一个病人有感 而发,可能会录一个视频;做完手术 出来,突然想提醒一下大家,他又会 录一个视频……慢慢地,利用短暂 的休息时间录制短视频成了他的常 态,再忙,他都会挤出时间,每天发 布作品。潘海鹏的视频大多内容简 洁、实用,干货满满,语气轻松、真 诚,从不用夸大其词和虚张声势去 博人眼球。

       2020年6月的一天,结束一台 手术后,潘海鹏没有急着脱下口罩 和手术帽,而是打开了摄像头,拍摄 了一个“头痛需要做什么检查”的科 普视频,镜头里的潘海鹏,声音清 晰、娓娓道来。一夜之后,评论量和 粉丝量噌噌往上涨。 

       线上粉丝成了线下患者

       抖音火了,粉丝从四面八方涌 来,全国各地来找潘海鹏看病的患 者也变多了。来自甘肃的崔姓兄弟 俩同时患上三叉神经痛,2年前的一 天,老大在抖音平台上无意中刷到 了潘海鹏的科普短视频,内容讲的 是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案 例,看到案例中的患者均取得了良 好的治疗效果,他便关注了潘海 鹏。随着疼痛不断升级,老大实在 难以忍受,经过与老二商量及慎重 考虑后,兄弟俩便共同踏上了前往 成都的求医路,到三六三医院找潘 海鹏看病。

       同时,也有很多患者通过平台留 言跟潘海鹏进行互动,而这些他都会 一一回复。潘海鹏还会大方地把自 己的电话和微信号留给患者。他有 两个微信号,加起来有8000多个好 友,每天都会收到各种提问“。现在除 了睡觉,不坐门诊、不做手术时,都会 拿手机回信息,连吃饭的时候也拿 着。不仅回复粉丝的留言,还要回复 微信消息。”潘海鹏说道。在与记者 短暂的交谈过程中,潘海鹏就接了几 个患者的电话。每当电话响起,他都 会拿起手机礼貌地说“:抱歉啊,患者 的来电,我得接一下。” 

       线下接诊、线上科普的“双线” 生活让潘海鹏越发忙碌。作为一名 神经外科医生,时常需要面对颅脑 重症患者的生死博弈,他感觉如履 薄冰。所以,无论怎么忙,潘海鹏都 会抽出时间,一周运动两次,这就是 他的解压方式。“我车里随时都放着 篮球,坚持锻炼身体,能让人保持良 好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才能减少 疾病的发生。” 

        对于利用短视频科普这条路, 潘海鹏表示会一直走下去,“从医20 多年来,见过太多的人因病致贫。 我想通过短视频,传播更多医学知 识,让更多的人少走冤枉路。”潘海 鹏说,下一步可能要尝试走趣味路 线,“看我的视频时间久了,难免会 觉得有些枯燥,我也要与时俱进啊, 变换一些风格。”说完,潘海鹏爽朗 地笑了。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潘海鹏,三六三医院(犀浦院区)神经 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 授。擅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偏头痛、周围性面瘫等各种功能 性疾病,各种大脑半球及脑干肿 瘤、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烟雾 病联合血管搭桥手术治疗,重型 颅脑损伤及各种类型脑出血的综 合治疗等。独立完成烟雾病血管 搭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脑积 水分流术,偏头痛、面肌痉挛、三叉 神经痛手术治疗 3000 余例。主持 并参与四川省科研课题3项。荣获 “2022 年度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 “2020年度南方健康年度科普贡献 奖”等。

       潘海鹏心声

       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感 和满足感来源于治疗好的每一个 病人,来源于他们从来的时候很痛 苦,到走的时候很开心的幸福感和 喜悦感。此时,医生挽救的可能不 止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这是 我从医这么多年不断前行的原动 力,也是我内心的一个支柱。但 是,医生是人不是神,也会有病人 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唯有对医学永 无止境地探索,才能让这种缺憾得 到一丝弥补。

       潘医生提醒

       现在做健康科普视频的人很 多,鱼龙混杂,大家在这方面还是 要区分清楚,不要盲目轻信,建议 多关注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同 时,普通大众在接受这些知识的时 候,不要总是把各种疾病往自己身 上套,在学习科普知识后,如依旧 无法辨别自身患病情况,还是要到 医院找医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