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3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武医情怀铸风骨 申遗成功助传承
“骨伤圣手”郑怀贤的传奇人生

       4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郑氏伤科疗法入选。

       郑怀贤先生,又名郑德顺,河北安新人。生于1897年9月,逝于1981年10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武术家、教授。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全国运动医学学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理事长、成都运动医学学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等职,被后人尊称为“武医宗师”。

       1907年:郑怀贤先生被当地“飞叉大王”李洱庆收为弟子,学飞叉,兼学得一手接骨、捏腰好本领。历时七八载,已成为有名的“新飞叉大王”。后师从魏昌义、魏金山、孙禄堂,学得太极等技艺方面的武艺和一些罕见的治疗骨伤药方的配制方法,医术医理得到系统完善。

       1928年:郑怀贤先生南下上海,经孙禄堂推荐,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术。其先后在上海中华体育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西江体育师范学校担任武术教员。同时跟师兄孙存周学习孙氏八卦拳。数年后郑怀贤武功大进,尤其在实战技击方面开始崭露头角。

       1936年:郑怀贤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其绝技令当时的德国观众目瞪口呆,从此威名远播。

       1944年:郑怀贤到四川省国立体育专科学校任教(今成都体育学院),以孙氏八卦拳的技击功夫享誉西南,被同道称赞为“西南五省八卦掌第一人”。

       1957年:贺龙元帅打乒乓球时挫伤拇指,久治未愈,后到成都经郑怀贤诊治,很快痊愈,并作出把体育医院办起来的指示。

       1958年:郑怀贤按照贺龙元帅的指示,筹建以中医骨科为特色的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今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医院),出任院领导,并参与临床和教学工作。

       1958—1959年:郑怀贤组织举办第一期骨训班;1959至1961年,组织举办第二期骨训班,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专门人才,为创办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保健系打下基础。

       1960年:郑怀贤先生又创办了运动保健系(1978年更名为运动医学系)和运动医学研究室,亲自讲授正骨、按摩和伤科用药的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伤科诊疗、中药、按摩的研究、教学和临床等工作中。郑怀贤对中医骨伤科造诣很深,人称“骨伤圣手”,疗效如神。

       1964年:郑怀贤先生受贺龙元帅推荐,为周恩来总理治疗手伤。

       1985年:原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划分为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现四川省骨科医院)和保健科(现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

       2010年:医院通过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

       2015年:医院获批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成都体育学院郑怀贤骨伤研究所。

       2018年:医院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评审。

       2022—2023年:“郑氏伤科疗法”申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

       郑怀贤先生以高尚的武德修养、对武学医疗功能的开拓与发展和对武术训练体系的熔铸与探索,确立了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的地位,被后人尊称为“武医宗师”。晚年,郑怀贤因病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行医、讲学、辅导,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运动医学事业的开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杨玉蓉 宋思琦 图片由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