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或是失传的扁鹊医书《天回医简》正式整理出版
证明2000多年前的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本报记者 侯文瑾

       4月20日,《天回医简》整理出版新闻发布会在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举行,来自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及省文物局、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与多家媒体齐聚,一同品读这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正式出版的深远意义。

       医学经典重见天日

       会上,记者了解到,《天回医简》从出土到出版走过了整整11个年头。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三号墓中发现大量医学简牍,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和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比宋代的针灸铜人早了1000多年。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立项,成立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天回医简》整理组,对于《天回医简》的系统性整理正式启动。

       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表示,天回医简整理研究具有“三大价值”。

     “《天回医简》或是失传的扁鹊医书。”柳长华介绍,经过细致的整理发现,竹简中包含了许多医学术语,应该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并发现一个叫“敝昔”的人名。在深入查阅西汉早期的文献后,研究团队惊奇地发现“敝昔”就是扁鹊。医简的主要内容是色脉诊以及针灸的原理,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还发现了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这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

       根据考古界和学术界的推断,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仓公淳于意的行医与授学的时间相去不远,墓主人下葬年代在西汉景、武时期,其年辈应与仓公弟子相当。经过反复的求证,研究团队证明了天回医简确为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是汉代的主流医学。其所反映的汉代医疗水平已十分发达,不但用上了“中成药”,更有详细的色脉诊体系,证明2000多年前的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黄帝内经》是其”后续“

      “《黄帝内经》或为《天回医简》解经之书。在与传世文献《黄帝内经》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发现,《黄帝内经》不是‘经’,而是解经之书,相当于老师教学生的讲稿,而这个‘经’就是《天回医简》。”柳长华说道,在成书的时间上,《天回医简》早于《黄帝内经》约200年,在内容和形式上,在《天回医简》中往往一句话就在《黄帝内经》中演绎成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 

     “与医简同时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为探究上古时期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物证。”柳长华介绍道。髹漆经脉人像就像是揭秘古代中医经脉理论与应用的一把“钥匙”,与天回医简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揭示出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脉医学理论体系。

       本次出版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文图像、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