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4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张玉祥 落差转为动力 这条路越走越坚定

       姓名:张玉祥

       身份:攀枝花米易县湾丘彝族乡卫生院全科医生

       基层虽小,亦能尽展所能,虽然不像大医院一样走在医学前沿,但是解除患者病痛后收获的喜悦是一样的。

       2012年,一心想要学医的我踏上了定向医学生的道路,也走进了全科医学。毕业后三年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让我对各科疾病及诊疗有了一定的掌握,当时我就想着要回到基层,用这几年所学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

       基层的医疗环境与三甲医院不一样,缺医少药、缺少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是基层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基层医院,许多患者会抗拒检查,希望医生直接进行治疗,所以除了一些基础的检验检查外,更多时候只能靠医生的经验判断。刚开始看诊时总是担心自己对病人的病情判断不够准确,耽误了患者的治疗,有时能判断出病人的情况也知道治疗方案,可惜基层没有相应的药物,也只有嘱咐患者及时到上级医院就诊,这也曾让我深感无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决定与自己的焦虑和解,我坚信,在合适的土壤上精耕细作,总会开出适宜生长的花。在基层,全科面临的更多是复杂、合并的症状,在没有足够的辅助检查下,诊断得是否精准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在诊疗过程中运用好沟通技巧,秉承行医的责任感,让患者感到温暖,让其心理得到抚慰,增加他们的依从性更为重要。

       来院看病的大多是老年患者,奔波一次本就不容易,当基层不能完成检查让他们往县城转诊时,他们就可能因为麻烦而放弃治疗。每次面对这样的老人,我都会耐心劝说,并尽量电话联系家属进一步沟通,希望由家属带领老人去大医院完善检查,好好治疗。

       和在大医院工作的同学相比,我曾有着强烈的落差感,直到有一日休息时,收费室的同事打电话问我哪天上班,说有一个病人想要我来给他看病,觉得我看得好。那一刻,我感到心里被一种成就感填得满满的,在基层医院工作的这些年,我时不时地会听到患者对我的认可,让我渐渐地觉得基层不再是“无用武之地”,也对自己走上的这条全科医学之路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近年来,国家将基层健康教育提到一个重要位置,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更是深有感触。“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现在越来越多人对疾病治疗有了这样的认识,但在基层、乡村,想让这样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门诊坐诊期间,经常有患者第一句话就是:“医生,给我输点液,好得快点。”当认为不需要输液时,我都会耐心地和患者解释。说是健康宣教,更像是聊天,久而久之,也有不少乡里乡亲,哪怕是不看病,都想来卫生院找我聊上一聊,看着他们乐于了解,我也乐在其中。

       基层虽小,亦能尽展所能,虽然不像大医院一样走在医学前沿,但是解除患者病痛后收获的喜悦是一样的,我将坚守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本报记者 侯文瑾整理)


       院长说

       攀枝花米易县湾丘彝族乡卫生院院长郑洪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顽强追求的内核;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有默默无闻的奉献。作为一名定向医学生,张玉祥选择了生长的土壤,他在工作的点滴之中,执着追求,勤于总结,善用亲和的沟通技巧,从懵懂的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群众健康守门人。(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