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3年04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正吃午饭她睡着了 快速取栓抢回一命
□本报记者 张杨磊

       近日,正在吃午饭的郭大妈夹菜次数越来越少,整个人昏昏欲睡,老伴还打趣说:“都说年龄越大越睡不着,你不一样,吃着饭都可以睡着。”没想到,对于老伴的玩笑话,郭大妈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家人急忙凑近查看,才发现郭大妈早已不省人事。

       家人紧急将郭大妈送到了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因长期口服抗凝药,行药物溶栓出血风险大,于是多学科团队合作,“插队”为郭大妈进行了取栓手术,20分钟后血管再通。

        溶栓无望 专家决定拼一把

        该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芳回忆,接诊时郭大妈呈浅昏迷状,左侧肢体活动较右肢明显减少,心率和血压两项生命体征指数接近“爆表”,病情危急。家属表示,郭大妈既往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七八种慢性疾病。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持续或阵发性房颤均可在心脏左心耳内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液游走,堵住脑血管即导致卒中发生,有致命危险。”李芳初步诊断郭大妈应是脑卒中。但没想到的是,“一站式”多模磁共振影像检查结果提示并未发现病灶。“3.0T磁共振,精准中的精准,机器没发现病灶,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与脑卒中相符,而且有既往病史佐证。”李芳陷入了怀疑。稍作思考后,李芳叫来了副主任陈疑和医学影像科诊断医生,展开了一场小型的多学科探讨。

       在翻阅近百幅图像后,发现郭大妈后循环区域存在一小片低灌注区,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检查,历时55分钟,由于时间过短,影像学还未及显像。结合病史及患者症状,经过缜密分析推断,祸首直指这片低灌注区域。专家组一致认同脑卒中诊断成立,应立即采取后续治疗。

       此时最好的选择是药物溶栓,但李芳从郭大妈家人的口中得知,郭大妈长期在服用一种抗凝药物,根据老伴张大爷描述,李芳联系医院药房发来药品外包装进行辨认。郭大妈日常口服的是一种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溶栓药物主要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化生成纤溶酶,继而在血栓附着处裂解血栓,此时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溶栓,双重药物作用下,极易引发大出血,导致生命危险。

     “溶栓无望,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介入手术取栓,和药物溶栓相比风险更大,但现在别无选择。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专家团队决定拼一把。

       抽吸取栓 降低出血风险

       介入手术取栓是陈疑的“主场”,下午3点的介入室早已没有“档期”,等待手术的患者排得满满当当。幸运的是,上一台心血管内科射频消融手术即将收尾,不过下一台手术的患者也正翘首以盼,怎么办呢?

       医院出动医务部、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医务人员,经过多方协调沟通后,原定手术轮次的患者及家属对他们的择期手术时间后移充分表示理解,郭大妈可以“插队”进行手术了,而原定手术将由各科室医护人员加班加点按原计划完成。

       陈疑带领卒中介入团队,于15:15开始手术,运用直接抽吸取栓的方法,于15:35取出长度近2厘米的硬化血栓,快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脑供血。对比常规使用的支架拉栓,抽吸取栓避免了取栓支架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了颅内出血的风险,同时也为患者节省了数万元的手术费。

       郭大妈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左侧偏瘫肢体即恢复活动能力,目前已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