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以下简称“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是国家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自2010年项目实施以来,四川招收了6300余名本科定向医学生,目前已有3200余名回到基层服务,成为乡镇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为进一步展现定向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风貌,鼓励更多医学生投身基层,即日起,大众健康报推出“把青春献给基层 我是定向医学生”系列报道,刊登四川定向医学生的故事,展示他们的奉献与收获,体会他们的付出与辛苦。
我叫莫冬阳,冬日暖阳。这个名字寄托了我父亲的期望:希望我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那怎样才能温暖人心?从小我就有个愿望:学医。我的母亲长年多病,因为饱受疾病折磨而两次自杀未遂,因此我求医的信念格外坚定。后来,我幸运地考入西南医科大学,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回到了石笋中心卫生院,从一名医学生正式成了一名基层医生。
初出茅庐:意气与现实
刚到卫生院时,我一心想着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守护患者健康,赢得信赖和称赞,现实却给我来了狠狠一棒。
那是一个夜晚,恰遇急诊来了一位老年胸痛患者,刚躺在检查床上就突发呼吸困难、心脏骤停,医护人员手忙脚乱、抢救畏手畏脚。我立即冲上前为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同时口头叮嘱护理人员建立静脉通道,推肾上腺素。紧急情况下,我紧闭双眼、深吸一口气,给患者进行了人工呼吸。后来患者不断呕吐出大量淡黄色食物,我立刻清理口腔异物,并组织人员继续抢救,但是在场人员都不会气管插管,医院也没有一台好的除颤仪,最终患者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待周围医务人员都散去的时候,我孤零零地在医院灰暗的过道里徘徊,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一股沉重的无力感。我不断叩问自己:“国家培养了我们,基层的百姓也确实需要我们,但这里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到底要怎么发展基层、保护一方群众健康呢?”那时,很多同学都说:“我们改变不了基层,只有基层改变我们。”真的只能如此吗?
那段时间,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医院后面的小山坡上,俯瞰着被岁月斑驳的乡镇医院、破落的村庄和村里贫穷又疾苦的老人,这样真实的基层医疗环境如此彻底地展现在我眼前。
厚积薄发:突破与不舍
后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先后被任命为内科医疗组组长、内科副主任等,有了发挥的平台,我积极调整心态,决定“既来之、则安之”。我以华西的医疗质量标准来要求基层医院、以华西的服务模式来服务当地群众、以华西的临床基本功来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为了突破基层医院“缺医少药、缺医疗设备”的瓶颈,我积极和上级医院沟通,努力促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借助上级医院力量为卫生院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弥补卫生院硬件短板;积极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基层指导查房,提高了卫生院救治水平,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就医体验。
去年8月,我的基层定向三年服务期正好结束,朋友圈里的同学们几乎全部离开了基层单位,有的选择深造读研、有的去到市县级医院,同事、家人、同学们也都劝说我去大医院工作。当时,离开基层的想法随着服务期限的临近也越来越强烈,但强烈的背后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我留下来。
有一次查完房,看到和自己熟悉的患者,便开玩笑似地说道:“你们不要嫌我唠叨,今后就听不到了,我服务期限快到了,就要离开石笋了。”一位患者的儿子惊讶道:“你要走呀?去哪去?你可千万别走呀,你把我母亲多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控制住了,又把我84岁反复心衰的岳母救治过来了,你走了,我两个老母亲可咋办啊!”
这些话给我的感受不是救治成功后的喜悦与自豪,相反却是一种失落和不舍!失落的是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基层,而基层老百姓非常需要家门口的医疗服务。不舍的是基层的患者,他们朴实的面孔、殷切的眼神让人难以忘怀。基层这三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患者信任我、尊重我,或许这就是那股无形的力量吧。
扬帆起航:坚定与奋斗
我的妻子也是一名定向医学生,在巴中的一个乡镇卫生院服务。她怀孕7个月时,不幸遭遇车祸,为了保住母子,我辗转了3家三甲医院。当坚持到妻子怀孕35周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决定冒着风险出院。背着妻子,我躲在医院楼道里咬着手腕,强忍住眼里的泪水。我内心是极度复杂的,我多么希望妻子能在医院住到足月,但却有种种现实原因,如果自己家门口的基层医院足够强大,那么便不会面临这个难题。
后来,孩子可能因为早产的原因,体质虚弱,加上夫妻异地分居,两人又同时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充分照料,8个月之后几乎每月发烧、腹泻生病。在孩子1岁左右时,高热到41℃。在我们医院检查后,显示白细胞达38.5×109/L,这结果确实让我不敢相信,我院还从未遇到过这么高的感染指标。反复确认结果无误后,我心里想:去大医院还是在基层医院控制?去城里不方便,怕耽误病情,我毅然决定在我院继续抗感染治疗,3天后白细胞降下来了,后来逐渐降至正常,好转出院。
以上种种,都让我思考:难道我不应该为基层医院的发展而奋斗吗?不应该为老百姓、为自己家人创造一个好的医疗环境吗?我是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基层群众,衷心希望在自己家门口的医院就能看好病。所以,我放下了对更高平台的追求、暂缓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计划,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完成国家培养定向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任务,为当地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记得有个小故事:有一个小孩在沙滩上把一条条冲上岸的小鱼送回海里,一个路人经过问他:“孩子,这么多小鱼你救得完吗?谁会在乎呢?”小孩笑着说:“这条在乎,那条、那条……它们都在乎。”所以,虽然遗憾成不了著名医生,但做大医生是为了老百姓健康,做基层医生也是为了老百姓健康。患者带给我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鼓励,他们的在乎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脚下的这片土地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莫冬阳
广安市广安区石笋中心卫生院
2011级四川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
2016年7月从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19年7月,到广安区石笋中心卫生院工作,现为石笋中心卫生院工会主席兼内科主任。
我是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基层群众,衷心希望在自己家门口的医院就能看好病。所以,我放下了对更高平台的追求、暂缓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计划,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完成国家培养定向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任务,为当地群众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