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邛崃人小胡有结肠癌的家族史,他想将胃肠镜检查纳入每年的体检。“本地做不了检查的话,还要给单位请假。”“周末去检查,不晓得排得上号不哦!”“跑一趟成都,来回要耽误好多时间啊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但这样的纠结,已成为过去式。
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托管邛崃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邛崃医院)以来,通过不断输注优质医疗资源,让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内镜中心的建设投用,便是其中之一。
填补空白 内镜中心“从无到有”
早期消化道癌多无特异性症状,隐匿性极强。过去多数患者是在出现症状后再行检查,但此时疾病多已是中晚期癌症。实际上,不管是食管癌、胃癌或结直肠癌,其从良性病变发展为恶性病变,一般需要经历5~10年的发展过程。因此,早期消化道癌可防可治,而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早癌的最有效手段。
2019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与邛崃市政府签订协议,正式托管邛崃市第二人民医院,并委派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邓晓奇任邛崃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不断引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优质资源。消化疾病诊治能力的提升,就是其中一项。
2021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邛崃医院建立帮扶合作关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孙晓滨带领团队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了内镜中心“个体化”打造方案。截至目前,内镜中心建设已具规模,面积达到80多平方米,设置有检查室、准备间、洗消间、复苏室等,并配备了多种先进胃肠镜检查设备。
除了完善硬件配置之外,还带去了可复制的先进发展理念。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梳理检查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帮助当地团队建立起常见病、多发病的同质化诊治思维路径。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手把手”的帮扶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邛崃医院内镜中心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先后开展了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色素内镜检查、内镜下止血术等新技术。
这样的变化,让当地患者在内镜诊疗方面获益良多。统计显示,2022年完成胃镜408例、肠镜380例、胃肠镜下治疗195例。其中,发现胃早癌1例、结肠早癌10例、进展期结肠癌3例、进展期胃癌1例。通过两院之间建立的绿色就诊通道,这些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伴随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目前该中心的胃肠镜检查数量已突破每月200例,为当地患者胃肠疾病的诊疗提供了保障。
融合发展 技术提质学术强基
除了常规内镜项目的规范化开展,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更是不断着力于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对急危重症诊治能力的提升。
年过八旬的吴婆婆就是受益患者之一。去年底,吴婆婆感觉肚子痛,怀疑是“吃坏了肚子”。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邛崃医院检查时,发现其血色素已降至80,血压不稳甚至出现休克血压,还伴有呕血症状……紧急行胃镜检查发现,吴婆婆上消化道正流血不止,而病因竟是“杜氏溃疡”。
“杜氏溃疡”是一种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因为其属于动脉搏动性出血,因此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病人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因严重失血出现休克,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危及生命。过去,因为药物治疗效果差,且容易出现反复周期性出血,因此外科手术是常用的“杜氏溃疡”治疗方式。但手术的方式,对患者的打击较大,恢复周期也会更长。“随着内窥镜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内镜治疗已成为首选诊断及治疗方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杨梅医生介绍说,数据显示,通过内窥镜治疗杜氏溃疡其止血成功率可以达到96 ,首次内窥镜治疗后再出血率为9 。
杨梅联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邛崃医院医护团队在当地为吴婆婆完成了内镜治疗。经过抢救,吴婆婆的上消化道出血终于止住了。
技术提质,学术强基。在不断填补技术空白的同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邛崃医院共同开启了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究。目前已开展内镜相关临床研究两项。
区域联动 多措并举辐射优势
“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我们还致力于持续扩大优势辐射力,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孙晓滨表示,除近年来大力帮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邛崃医院之外,作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成都市消化质控中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还在不断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区域消化系统疾病诊治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已与省内外17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科联体”“专科联盟”等多种模式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督导等多种方式不断传输学科建设“三院经验”,同时依据不同医疗机构特点“量体裁衣”,协助制定特色化发展路径,多措并举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当地“扎根”,携手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