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3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竹市卫健局的双重身份
既是“娘家人” 也是“店小二”
□本报记者 王丹

      3月的绵竹,花香四溢,五彩的油菜花开满了山间,不少前来旅居的人住在山下的民宿里。在绵竹市云盖村,民宿老板蔡阿姨向前来调研的广济镇卫生院院长吴琪诉说着住客的医疗需求。

       走出蔡阿姨家后,绵竹卫健局医疗质量总监毕健和老龄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张加英仔细总结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吴琪一起出谋划策。

       这一幕是近年来绵竹市医养结合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做好顶层设计

       让各类老人老有医养

        在绵竹市常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人有13万,占比29.8 ,人口老龄化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如此大的社会需求,近年来,绵竹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新模式,推进规范化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先后组织14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起医疗和养老联系机制。

       在发展过程中,绵竹市卫健局因地制宜,根据各单位地理位置、患者群体等特点,精准细分,最终实现既有高端,也有普惠,既有特殊人群照护,也保障候鸟旅居医疗需求,打造出中医药+医养、护理+医养、高端养老社区、旅居康养+医养、心理照护+医养、托管+医养6种模式,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

       如今,绵竹市医养结合发展已经实现了城区基地和沿山基地两大基地打造,全市医养结合格局初具规模,从原先的单打独斗,粗放式生长,升级到如今的2.0版,实现机构间抱团取暖,进一步向农村地区渗透,为乡村振兴大步迈进。

       勇于改革创新

       落地医养结合“双备案”

       改革创新从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卫健局和各基层医院来说,最初的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之间反复研究,不断探索。

       每次有上级领导调研、兄弟或下级单位来交流,毕健都会把好的做法、好的思路记录下来与院长们分享。有时,夜半时分躺在床上忽然灵光一闪,一个好的想法冒出来,他也会第一时间微信留言给这些兄弟们。

       只要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的话题就离不开医养,大到运营模式,小到房间设置、老人的饮食起居,方方面面都是他们交谈的话题。

       创新探索犹如在丛林里探险,总是充满荆棘。2020年,民政部下发了第66号令,明确了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床位数在10张以上的机构均属于养老机构,需要得到民政部门的备案许可,绵竹各家开展了医养结合的单位自然也被包含其中,自此开始了医养结合“双备案”制度。

       但“双备案”手续跑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有的人认为卫生院做养老,就是为了提高医院收入,但毕健和卫健局的领导班子很清楚,人老了离不开医疗保障,打针、吃药、日常护理,这都是细枝末节的生活细节,他们深谙养老院 “没有医疗资质,苦的都是老百姓”的道理。

     “面对压力,不仅要管,还要管好!”

     “卫健局是基层卫生院的主管部门,基层医疗机构更是乡村医疗的兜底保障,做这件事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有收益的是当地的老人和医疗机构……”想到这,一切都清楚了,就这样,“双备案”纳入工作日程。终于在2022年初办下全市第一批资格备案。

       对话

       医养结合 让基层医疗机构错位发展

       面对大型医院虹吸效应,基层医疗机构困难重重,他们的出路到底在哪?又该如何错位发展?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绵竹市卫健局党委委员、医疗质量总监毕健,听他讲述基层卫生院的蝶变之路。

       记者:近年来,绵竹市的医养结合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离不开卫健局的支持和引导,您能回忆一下,最开始和医院提起医养结合这个项目时,他们的反应和当时的情景吗?

       毕健:我先讲一下绵竹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和由来。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绵竹作为受损特大县市,接受江苏援建。2010年,东北镇卫生院(现在的紫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进江苏援建的新院区,位置从原绵竹县城东北角搬到相对靠近农村的县城城乡接合部,相对偏僻,老百姓就医不方便。除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和该院传统的肛肠疾病诊疗外,三分之二的房屋处于闲置状态。东北镇卫生院想利用剩余的房屋做一点事情,结合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通过市场调研,开展老年问卷调查,寻找老年需求。此后果断决策,利用医院医疗优势,开展医院养老服务,从最初的几张床位做起。如今,医院一直是满负荷运转,既解决了失智失能老百姓的养老刚需,创造社会价值,又为基层医疗机构在新形势下发展闯出了一条路子。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百姓收入增加,医疗需求增长,不少人看病就医到二级医院乃至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发展和生存变得艰难,便将与上级医院或者县城的人民医院、中医医院错位发展作为基本生存方向。不少乡镇卫生院都把医院养老服务和中医、口腔科作为错位发展的路径。

       绵竹市的医养结合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方面是紫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示范效应;另外一方面,卫健局看到,绵竹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就医养老需求巨大,居家养老已经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同时,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大医院虹吸效应的影响,举步维艰,不能都去走市人民医院的路径,因此大会小会给乡镇卫生院提出发展医养结合的要求。

       最开始和医院提起医养结合这个项目时,当时他们都说局里安排得好,领导说得对,但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没有房子、没有护理人员,害怕没人来住),后面卫健局就选择了几家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一家家去走访,去推动。

       记者:咱们绵竹的医养结合产业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抱团取暖、茁壮成长,卫健局是如何发挥指挥棒的作用的?

       毕健:卫健局成立了医养结合医疗质量控制分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培训、检查,培训指导监督各医养结合机构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开展业务。

       规划了绵竹东西南北中几大医养结合中心,规划了健康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特殊群体老人、外来旅游老人、癌症等重症老年患者的医养结合方式;规划了高中低不同需求的医养结合方式,有实惠型、舒适型、旅游和养老结合型等。

       各医养结合机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从最初的医养结合到后面的安宁疗护,开展这些项目的医院和其他医院相互联系,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我们的经验是单打独斗体量小,抱团取暖火焰高。卫健局的作用应该是做好医养结合的高层架构,做好规划、指导、协调、培训、监督工作。

       记者手记

       结束采访时,当问起这几年做医养结合最大的感触时,毕健眼神真挚、话语真切地告诉我,他觉得他和局里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解决了失智失能和部分特殊群体的刚需,为乡镇卫生院现阶段发展寻找可持续的路子,体现了卫健人的担当,但仍然感觉到肩膀上的担子和压力,社会的需求还很大,这只是走出了一小步。

       我知道这不是官场上的套话,采访的3天时间里,毕健几乎带我跑完了这里所有的医养结合项目点,他对每家的情况如数家珍,甚至比医院工作人员阐述得更加全面翔实。我仿佛看到了,这4年间他们是如何走遍这里的每片土地,每一块砖瓦间是如何凝聚了他们的思考。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卫健人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娘家人”,也是“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