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3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郑柳:随叫随到的人气好医生
□本报记者 陈丽娜

       从医近20年来,郑柳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上,病人是他的全部。

       疫情时,他心疼的是病人,他的午休床成了病人的休息室。

       睡觉时,他牵挂的是病人,只有“摸清”患者情况,他才能睡得踏实。

       生病时,他念叨的是病人,只有把答应病人的手术做了,他才能安心休养……

       他说:“只要患者有需要,我随叫随到!”

       病人安好 他才睡得踏实

       一年365天,郑柳的上班时间超过300天,但即便再忙,他都雷打不动地坚持两个习惯: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到科室,给患者换药、交班、查房,然后又开始准备当天的手术;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给科室值班人员打个电话,了解当天患者的情况:有没有危重患者?手术病人状况如何?病人安好,他才放心睡觉……这是多年以来,郑柳治疗危重病人时养成的习惯。

       2005年,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毕业后,郑柳来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成为一名普通的肝胆外科医生。当时,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在时任主任张光全的带领下,已经成为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郑柳也暗下决心,要为科室的发展出一份力。为提升业务水平,在当“住院总”期间,只要有手术他都抢着上,没手术时,他就观摩学习别人的操作,晚上回去后,他凭记忆,在纸上画下手术的流程,反复揣摩。

       就这样,郑柳逐渐成长起来。2011年,他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首次高难度“挑战”。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名50多岁、患有极其严重的胰腺炎的病人,他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接近休克状态了。”郑柳回忆。

       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郑柳前前后后为这名患者实施了4次手术,每次做完手术,他都留在医院,整夜陪着患者,观察病情变化。那段时间,他几乎没有睡个整觉,迷迷糊糊中都在担心患者的病情。在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病人很快康复出院,直到现在,这名患者还时常到成都来看望郑柳和科室的医护人员。

       危难时刻 他总是冲锋在前

       2018年,经过13年的沉淀积累,凭借出色的专业技术,郑柳担任科室副主任。2020年1月,郑柳作为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驻丹巴县传帮带工作组组长,带领10名队员前往丹巴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同时,他还挂职该院副院长。帮扶工作获得当地广泛好评。

       2020年6月17日,丹巴县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郑柳请缨加入灾后医疗救治组。他带着队员,背着药箱,徒步穿过乱石滚滚的陡峭山壁,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因为道路中断,郑柳和队员们只能住在帐篷里。在海拔3500多米的山上,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晒得脸上脱皮,晚上暴雨电闪雷鸣,许多队员身体根本吃不消。于是,郑柳主动提出由自己值守救援点,把下山休息的机会让给队员,这一守就是整整一周,其间,他救治伤员180余人。下山后,他瘦了一圈。“能坚持到最后,陪着他们一起渡过难关,再难都是值得的。”郑柳说。

       医者担当 他为抗疫自掏腰包

       结束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后,郑柳回到医院,在丹巴县带队帮扶的经历,为他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2021年,他担任肝胆外科负责人,全面主持工作。短短一年时间,他着力提升新技术、鼓励科研创新,带领团队成功立项成都市临床重点专科;开展精细化运营管理,科室多项运营指标从外科垫底一跃排名榜首。

       2022年7月,成都发生本土疫情,多个小区被临时封控。“如果医护人员都被封控的话,整个科室就瘫痪了,还有这么多病人需要治疗,怎么办?”郑柳放心不下病人,他二话不说,立即决定自费在医院附近租一套短租公寓。

      “大家可以洗个澡,睡个好觉,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医疗救治及疫情防控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在疫情防控期间正常有序运转,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022年底,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增多。郑柳立刻决定科室暂停收治择期手术患者,取消休假,集全科之力做好“四保”。肝胆外科成为全院外科系统中最早加床,且加床最多的科室,床位使用率一度达到140 。郑柳将自己的办公室也腾出来收治患者,甚至连他的午休床也让给了患者,“只要病人安心,我也就放心了。”郑柳说。

       说到做到 他对病人从不食言

       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再加上喝水少、饮食不规律,郑柳患上了胃溃疡和肠息肉。去年10月份,疾病急性发作,随即在全麻下做了胃肠镜检查,切除了7个结肠息肉,其中最大的息肉直径达0.8cm。

       按照内镜医生的建议,术后的郑柳需要住院观察,尽量卧床(至少3天),以减少出血的风险。然而,术后第二天他就走上了手术台。这台手术一做就是8个小时,手术结束后他又一次累倒在了手术室。

      “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因为已经答应了第二天给一位胰腺癌患者做手术,而且自己的病和他比起来不算什么,他的病情已经不能再拖了。”

       从业近20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参与的大大小小手术已超过5000台,主刀手术也有3000多台,在他的诸多荣誉里,有一项是他最为看重的,那就是:成都市“十强人气好医生”。

     “答应了病人的事,就应该办到。”郑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