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阳市卫生执法系统按照“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要求,以“4533”行动为抓手,主动探索“四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3月7日举行的四川省公共卫生培训班上,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晓林作交流发言,从刚性推进卫生监督法治化、强力推进内涵建设标准化、持续推进品牌建设规范化、有序推进监管手段信息化4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该市在深化卫生健康监督体系建设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做法。
把法治化建设作为卫生监督的生命线来抓,聚焦法治政府要求夯底线。把好明权确责关、依法行政关、学法普法关、营商环境关。在坚持案件合议制度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的基础上,每年安排10万元购买法律顾问服务,探索开展“124”监督模式,做到“执法先普法,先自查再检查,问题‘发现、整改、通报、惩处’四到位”。
把标准化建设作为卫生监督的质控线来抓,务实内涵建设添活力。标化制度流程、监督检查、绩效管理、样板示范、后勤保障。重点制度全部上墙,重点流程全部设置为OA审批节点,对县(区)进行年度综合评估和单项评析,比学赶超的态势得到增长。新添70台(套)快检设备,配置卫生执法车辆5辆,全部纳入信息化过程管理,随机复盘更加便捷。
把规范化建设作为外树形象的新赛道来抓,做到内外兼修筑根基。塑造党建品牌、廉政品牌、卫监品牌。固化绵州红色卫监“12345”党建模式,建成警示教育室和廉政走廊,开展听音问廉绵州行、最不满意行政执法问题调查等工作促作风建设,并将卫生监督文化元素注入各类标识标牌、嵌入各种宣传物件、融入每个监督场景。
把信息化作为提速增效的新路径来抓,强化创新思维破瓶颈。推进卫监管理信息化、诊所医疗服务三监管,搭建市级综合监管平台。探索执法文书电子送达,启用电子印章,移动执法终端录入当场处罚38件、监督信息2666条;建成卫生监督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前方现场检查与后方指挥系统实现视频连线、在线指挥。投入390万元新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平台,全市1136家诊所接入绵阳市诊所服务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