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3年03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高原上,对口帮扶有了新模式
“组团式”帮扶 “铁三角”互助
□李霞 本报记者 方继莲

       3月3日上午8点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理塘县人民医院麻醉医生梁孟秋指导乡城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田凤安,共同完成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全身麻醉任务。患者为一名28岁女性,因为多发胆囊结石要求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乡城县人民医院麻醉医生无法独立完成全身麻醉操作,泸州市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张杨主治医师积极寻求院领导帮助。随后,乡城县人民医院院长杨敏与理塘县人民医院院长刘建积极协调,派遣支援理塘的梁孟秋前往乡城县,指导乡城本地麻醉医生顺利完成全身麻醉,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术后很快苏醒。

       手术顺利完成的背后,得益于理塘、乡城、稻城3县开启的“组团式”帮扶新协作模式。据介绍,四川省“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工作自2022年5月底启动以来,在省、市(州)及县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效。甘孜州地处高原,地广人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较差,本地医疗卫生人才匮乏,数量及质量均有待提高,诊疗水平提升缓慢,县域患者转出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位于甘孜西南部的乡城县,由于麻醉医生紧缺、现有人员能力不足,无法独立开展全身麻醉手术,外科医生难以积累足够经验,当地患者信任度逐渐降低,外出就医患者数量不断攀升,县人民医院外科系统即将进入一个难以挽救的恶性循环。

       为解决乡城县人民医院的人才困境,乡城县人民医院积极寻求各方协助,得到理塘县、稻城县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联合“组团式”帮扶、对口支援“传帮带”及东西部协作人才力量,利用现有的地理优势,形成“组团式”帮扶“铁三角”,寻求差异化发展,互相补缺、互相支持,希望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县域内救治的同时,尽可能共享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减轻患者外出就医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3月3日上午,理塘、乡城、稻城“组团式”帮扶新协作模式座谈会在乡城县人民医院召开,理塘县人民医院院长刘建、乡城县人民医院院长杨敏、稻城县人民医院院长潘庭荣分别就本院基本情况、优劣势专科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各自表达了对此次“组团式”帮扶新协作模式的肯定和支持。杨敏表示,理塘、乡城、稻城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三方合作提供了可能,各县人民医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有优势及短板,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一直成为制约各县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组团式”帮扶由一家三甲医院帮扶两家县医院,帮扶医院同样存在由于人力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县医院实际需求的困境,如果周边各县通力合作、共享现有帮扶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才紧缺的棘手问题。

       刘建认为,理塘、乡城、稻城完全可以通过差异化发展弥补各自医院的不足,形成坚固的“铁三角”,在人力资源方面互相支持,在专科建设及本地人才的培训方面共同协作,通过手把手带教、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不断培养本地医疗人才,有望实现县医院的长足发展。潘庭荣认为,目前3家县医院各有优势,完全可以利用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板,借助泸州市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帮扶力量,在外科、血透、眼科、口腔、康复等专科共享合作,满足患者就近就医的需求,尽可能减轻患者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