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03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
强化管理+更多关怀 呵护孩子成长
据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

       热议话题

       一段时期以来,中小学生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抑郁症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如何提前识别和干预、开展家校协同、专职心理教师培训、规范心理咨询行业等角度提供了一线实践经验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张志勇:

       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建议每个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

       针对提案内容,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教育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表示,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做出积极变革。要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每学期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4个健康教育课时。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建议各级各类学校要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即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

       针对部分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诊疗中遇到经济方面的压力,张志勇介绍,《提案》建议考虑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青少年抑郁症等严重心理疾病的治疗康复,家长既要承担经济负担、亲属陪护负担,还有精神压力负担。将青少年此类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既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的人文关怀,更能实质减轻因子女康复治疗导致的家庭经济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李灵:

       加强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和培训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建议,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加强落实中小学生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和培训。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李灵发现,在落实过程中,各地进度不一,城乡差距明显,一些乡村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缺编缺岗,专职心理教师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在转介患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学生到相关医疗机构时大多存在困难。

       她希望,有关部门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加强对中小学生专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满足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岗位需求的同时,尽快提高其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李灵建议,将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纳入学校绩效考评;将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纳入绩效管理,保证专职心理教师享受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待遇;专职心理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将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

       在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李灵建议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培训、交流活动。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须认真参加专业机构组织的学习、进修、培训、交流等活动,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推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

       从立法层面保障随迁子女教育

       全国两会期间,“建议随迁子女就地入学”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认为,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父母居住所在地入学以及参加中高考面临很多限制,在流动人口家乡仍然存在大量留守儿童。中国城镇户籍儿童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较高,因此,重点是提高农村户籍儿童的受教育年限和质量,而其中的难点是大量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陆铭建议,提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4.5 。同时,建议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将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改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此外,逐步扩大12年教育的普及率。在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加大力度建设高中阶段的学校,让更多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在父母居住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